【中美创新时报据新华社深圳1月10日电】(新华社记者周科、白瑜)新年伊始,深圳抓住粤港澳大湾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建设“双区叠加”的重大历史机遇,吹响了新一轮“筑巢引凤”的集结号。
“在网上提交毕业生引进和落户申办材料后,仅十几分钟就批下来了。”2019年毕业的研究生杨培玲说。
2019年,深圳在招才引智方面不断拓宽渠道,落户“秒批”改革扩展到在职人才引进、博士后和留学归国人员引进。
从瑞士回国来到中科院深圳先进院,袁曙光是深圳近年累计引入的近万名高层次人才之一。历时4个月,袁曙光团队便从158万个化合物中寻找到17个嗅觉受体蛋白活性药物分子,未来通过临床试验后,有望让某类嗅觉失灵患者恢复嗅觉。
截至2019年底,深圳累计引进海外留学人员超过14万人,通过“秒批”累计引进毕业生和在职人才超过26万人。
与此同时,深圳的创新载体建设如火如荼展开。目前,深圳已建成各类创新载体2214家,其中对标国家实验室建设的鹏城实验室,短短一年时间进驻院士18名。
“近几年,深圳人才净流入率保持高位,创新驱动迎来了关键的第一资源。”深圳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吴思康说。
继人才落户“秒批”后,深圳在全国率先推出企业登记“秒批”。
打开“秒批”服务清单可以看到,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生物医药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备受关爱。
截至2019年底,深圳全市累计共有商事主体324.8万户,同比增长4.8%。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增幅较大,创业密度居全国大中城市第一。
一周前,深圳微芯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鲁先平博士获得深圳“市长奖”表彰。他带领团队主持研发出中国医药史上首个原创化学新药西达本胺,让中国在小分子药物的原创研发领域与国际先进水平并跑,并实现部分领跑。
同一天,共有20位科技人才和208个科技项目获得深圳市科学技术奖励,具有突出科技创新能力的企业、迅速成长的青年科技人才,成为深圳创新的重要力量。
“深圳的各种政策环境对我们有相当吸引力。在这里,既有磁力强大的产业链,更有良好的创业平台和氛围。”鲁先平说。
此外,深圳从2019年开始将每年的11月1日定为“深圳企业家日”。“以人大立法的形式,以一座城市的名义给予企业家群体高度认同,充分肯定,让我们感到无上荣光。”深圳市工商联主席陈志列说。
脑模拟与脑解析设施、合成生物研究设施……位于深圳西北部的光明科学城建设现场,一片繁忙。这里正在加快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主阵地,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核心引擎。
“光明区不只是要建设大科学装置,还要建设好配套设施,为中外科学家、产业创新科技人员等提供更好的宜居宜业环境。”光明区委书记王宏彬说。
而在距离光明科学城30公里的西丽湖,南科大、清华深圳国际校区、北大深圳研究生院等科研院所环湖而立,为“硬件硅谷”提供源源不断的知识动能。
当前,深圳正在重塑以产业换道、土地整备、河流整治为代表的城市空间,从有限的土地中“挤”出发展大空间。
2019年底,深圳一次性拿出整合的30平方公里产业用地面向全球招商,一批优质高端项目向深圳加速聚集。“只要是符合深圳发展导向的产业,深圳一定有地可落!”深圳市委书记王伟中说。
“下一步,深圳要以科技源头突破引领产业突破,以产业突破厚植实体经济发展后劲,打造高质量发展高地,在先行示范区建设中奠定强国之基。”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郭万达说。(完)
题图:深圳市貌(视觉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