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粤海街道:科创力量令滩涂变身“最牛街道”

深圳粤海街道:科创力量令滩涂变身“最牛街道”

【中美创新时报据新华社深圳11月2日电】(记者李晓玲)漫步深圳粤海街道,迎面而来的是造型各异的摩天大楼。这一街道近年来走红全国,被称作“最牛街道”,引起年轻人竞相“打卡”:这里聚集了代表未来发展方向的产业集群,走出了华为、大疆、中兴等国际知名企业。

20多年前,粤海街道还是一片烂泥塘。它成立于上世纪90年代初,得名于粤海之滨的粤海门村。街道所在地都是靠近海岸的滩涂,大雨过后或是海水涨潮时,辖区内不少地方即成汪洋。

1992年之后,深圳加快改革开放步伐,提出“以高新技术产业立市”,着力改变“三来一补”为主的产业结构。1996年,深圳市高新技术产业园在粤海街道应运而生。早期,政府投入几十亿元为园区招商引资,飞利浦、微软、三星及华为、中兴、长城等企业陆续落户。

如今,从这片曾经的滩涂上,神奇地“生长”出来了169个企业园区和318栋产业楼宇。这里有数百家国内外知名企业和上市公司,还有购物中心、文艺院线、书店等深受年轻人喜爱的文化品牌,以及深圳大学这样的教育科研机构。此外,空客亚太地区唯一创新中心、盖姆石墨烯研究中心、霍夫曼先进材料研究院、珀金埃尔默公司等也云集于此。

粤海街道面积不到18平方公里,开车10分钟就能转一圈,但却因其顶尖的科创实力而“牛”气冲天:近年来,这里孵化出上市公司87家、9家独角兽企业;街道的GDP逾2500亿元,如果是一个城市的话,可跻身全国城市百强。

粤海街道所在的南山区也因此形成鲜明的科研和产业优势。腾讯、迈瑞医疗、长城计算机等近千家科创企业的产业优势,让南山区崛起为中国“硅谷”,跃居中国百强区首位,区域科技孵化能力排名全国第一。

粤海街道是深圳科创和总部经济重要区域,但也不可避免地患上了“大城市病”:企业密集、交通拥堵、公共服务不足等。与此同时,粤海街道还面临着基础研发薄弱和高新科技人才缺乏的短板。

为加速创建国家可持续发展创新示范区,深圳市聚焦瓶颈,近年来市财政对高等教育投入年增长都在20%以上,今年预算更高达174亿元。去年,全市高校全日制在校生人数超10万人,比2010年增长一半多,6千多名高校现有在任教师中62%具有博士学位,居全国前列,全职两院院士26名。深圳还成立了10个诺贝尔奖实验室,引进全球顶尖科学家。

深圳市市长陈如桂说,去年深圳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4.2%,位居全球城市前列。如今深圳拥有科技型企业超7万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近1.5万家,新经济占经济总量的比重超过六成。

南山区委书记王强表示,在“科技创新+总部经济”双轮驱动下,未来将抢抓粤港澳大湾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重大历史机遇,加快构建科技与金融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加速产业升级迭代,为建设世界级创新型滨海中心城区注入强劲动力。(完)


中美创新时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