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创新时报据新华社香港10月16日电】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16日中午通过视频发表2019年施政报告。她强调,特区政府订立一个清晰目标:要让每一个香港人和他的家人,不再需要为住屋问题费煞思量,都将可以在香港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家。
在任内的第三份施政报告中,林郑月娥说,房屋是香港社会目前面对最严峻的民生问题,也是部分民怨的根源,特区政府对此从不掉以轻心。房屋并不是简单的商品,适切的居所是市民对政府应有的期望,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因此特区政府有其不可或缺的角色。
据她介绍,为公屋(公共出租房屋)人士特设的资助出售房屋,即“绿表置居计划”(即提供一定房屋,让公屋住户低价购买,由租客变为业主)已经恒常化,去年已出售约2500个单位;为让年轻专业人士买得起房,提出“港人首置上车盘”,并把市区重建局的马头围道私楼项目改为“首置”先导项目出售;提出立法向空置的一手私人住宅征收“额外差饷”(差饷是香港对不动产保有环节的一种税收),鼓励发展商加快推出落成的单位,减低囤积的可能性。
为确保各类资助出售房屋是各目标家庭“供得起、买得起”的,林郑月娥在去年年中改革定价机制,令居屋(类似内地经济适用房或限价房)售价与私人房屋市场脱钩,改以申请人的负担能力为基础,确保可负担的单位数量由最少50%增加至最少75%。
公屋是基层及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安全网,是有实效的扶贫措施,也是促进家庭向上流动的基础之一。现在公屋平均轮候时间长达5.4年,令轮候人士要长时间承担沉重租金,或住在环境恶劣的居所。林郑月娥表示,无论通过加快兴建公屋、善用现有房屋资源,或推出更多过渡性房屋,我们都要作出更有力的回应。
林郑月娥表示,去年年底,特区政府已将《长远房屋策略》未来十年的公私营房屋新供应比例由60:40调整至70:30,但这是中长期目标,何时达标仍取决于增加土地供应的速度。
在施政报告中,林郑月娥提出多项短、中期支援措施,包括:大幅增加过渡性房屋项目,在未来3年合共提供1万个单位,以纾缓居住环境恶劣和长时间轮候公屋家庭的压力;通过现金津贴,为非公屋、非综援的低收入住户,包括轮候公屋人士,提供支援。
其他措施还包括邀请香港房屋委员会研究重建房委会旗下的工厂大厦为公营房屋,特别是增加出租公屋的供应;加快出售39个“租者置其屋计划”屋邨中约4.2万个未售出单位;预售更多正在兴建的居屋和“绿表置居计划”单位,预计2020年可达约1.2万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