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巴巴20年背后:与中国经济发展同频共振

阿里巴巴20年背后:与中国经济发展同频共振

【中美创新时报据新华社杭州9月10日电】(新华社记者)5年前,“85后”女孩王淑娟站在了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台前。这位来自汶川地震灾区的“蜂农”,和其他7名来自中国和美国的普通人一起,敲响中国电商阿里巴巴赴美上市的钟声。

马云坐在台下为他们鼓掌。这一幕就像是“让造梦的孩子走到舞台中央”。

3天前,马云把这句话写在了一封信中。这封信是阿里巴巴成立20周年之际,他向杭州致敬的一封“感恩信”。

20年前,马云在杭州湖畔花园草创阿里巴巴。“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是阿里巴巴创办时的口号。

在这个被互联网和电子商务改变的时代,中国有无数普普通通的“生意人”。王淑娟就是其中之一。

王淑娟是这样形容自己的人生轨迹的:如果没有2008年的汶川地震,她也许按部就班地从四川音乐学院毕业,然后当一名音乐教师。如果没有农村电商,也许她的返乡创业会以失败告终。

“有了互联网,山区里的生意也可以做起来了。”王淑娟说。

王淑娟通过淘宝等电商平台,把家乡优质的蜂蜜,形成品牌,打开销路,农民不再守着“金饭碗”受穷。

2013年,她在当地成立了合作社,线上线下推广销售蜂蜜。她还帮助当地12个贫困村发展养蜂。如今,她的网店背后是1000家合作的农户。

2009年,阿里巴巴开始在广大的中国农村建设“淘宝村”进行扶贫。10年过去,中国淘宝村数量从3个增加到4310个。

这组数据来自不久前发布的《中国淘宝村研究报告(2009-2019)》。报告还显示,2018年全国淘宝村和淘宝镇网店年销售额合计超过7000亿元人民币,在全国农村网络零售额中占比接近50%,带动就业机会超过683万个。

阿里巴巴的淘宝店主是不计其数的“王淑娟”。她的背后,折射出的不仅是个人命运被时代改变,更是一个国家的商业形态正在发生巨变。

《福布斯》曾这样评价阿里巴巴:阿里巴巴产品和服务的核心,正存在于中国从出口拉动经济增长向消费拉动的非凡转变之中。

被阿里巴巴等中国电商培育起来的“双十一”购物狂欢节,让世界惊艳于中国市场的消费潜力。

有数据显示,2018年“双十一”,电商行业全网成交额四至五千亿元人民币,其中天猫成交额达2135亿元人民币,相比于2009年的0.5亿元人民币成交额,增长超过4200倍。

与此同时,主要电商企业共产生快递物流订单13.52亿件,同比增长超过25%,相当于全美国20天、英国4个月的包裹量。

“中国市场正在经历消费升级的黄金时代。”欧莱雅中国首席执行官费博瑞说。

和王淑娟共同站在纽交所敲钟的美国家庭农场主皮特·维尔布鲁格参加了天猫的一次预售,把他农场里的樱桃通过阿里巴巴平台卖到了中国。

彼时,仅10天预售,就有5.5万名消费者下单,累计卖出108吨樱桃,相当于1000个中国大中型超市一天的销量。

从阿根廷牛肉到澳大利亚保健品,从美国口红到日本的医疗器械……阿里巴巴20年的电商数据中,蕴含着中国经济转型、社会消费升级以及中国市场惠及全球的生动缩影。

技术的变革不仅深刻影响了消费,也重新塑造了社会形态的方方面面。

有观察者发现,阿里巴巴的这20年,其实也是一部中国人的时间“减”史。   阿里巴巴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过去20年里,中国人可以10分钟内办完的事情至少多了200件。

从出行、购物再到缴纳水电煤气、提取住房公积金,大部分的事情都可以在10分钟内完成。

阿里巴巴所在的中国东部城市杭州,曾经以交通拥堵闻名。2018年,杭州从此前全国排名前5拥堵的城市,降到了第57名。

这源自杭州市政府和阿里巴巴“城市大脑”的共同推动。“城市大脑”通过先进的视频识别技术和数据智能算法,对1300多个路口进行调控,杭州试点区域市民通行时间减少15.3%,救护车抵达现场时间减少一半。

“城市大脑”的提出者王坚博士认为,互联网是一个新的基础设施,计算是一个新的生产力,数据是一个新的生产资料。

目前,“城市大脑”已经在杭州、北京、上海、澳门、吉隆坡等境内外20多个城市先后落地。

互联网技术其实就是一个帮助我们更快到达美好未来的工具。马云看清了这一点。每一次浪潮涌来,阿里巴巴都踩到了时代的节拍上。

阿里巴巴走过风云变幻的20年,中国经济依然保持了有活力、可持续的势头。

这20年,是阿里巴巴和中国经济发展同频共振的20年。(记者魏董华、张璇、吴帅帅、崔力)(完)


中美创新时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