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创新时报广州8月7日讯】(记者杜艳 张秀娟) “粤港澳大湾区内创新要素资源的流动、连接、融合、爆发会更加频繁,更加高效,也更有影响力,对于置身其中的企业而言,也必将获得更大的创新发展空间……”日前,由中国建设银行科技金融创新中心与南方报业传媒集团联合主办的“榜样的力量——2018‘FIT粤’科创先锋大赛”颁奖典礼在广州举行。
为深刻反映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发展新特点、新趋势和新问题,总结粤港澳大湾区创新驱动发展经验,南方日报社·南方经济智库、南方城市智库联合建行大学大湾区金融创新学院、中国建设银行科技金融创新中心、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联合发布了《大湾区视野下的珠三角企业创新报告》(下称《报告》)。
记者发现,在这份《报告》中,深圳以及深圳本土创新企业不断被提及,而不少专家更是认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发布,对深圳科技创新发展是一个重大利好。
大湾区“内循环”提速
创新要素流动将更加高效便捷
7月24日下午3时30分,历经近10个小时的精心施工组织,深中通道伶仃洋大桥第二个钢吊箱预留孔洞与28根群桩基础完美结合,这标志着伶仃洋大桥东索塔钢吊箱全部下放完成,将正式转入水上施工阶段,为年底完成承台施工奠定坚实基础。
2018年9月23日6时44分,广深港高铁首趟列车G5711号从深圳北站缓缓驶向香港西九龙站。未来,随着深中通道建成通车,珠江东西两岸的交通条件将进一步优化,也将持续降低粤港澳大湾区内创新资源流动的成本,大湾区城市间的“内循环”迎来了“加速度”。
《报告》指出,伴随广深港高铁、港珠澳大桥、南沙大桥、深中通道等重大交通基础设施的陆续建成通车或加速推进,一个从广州坐高铁南下东莞、深圳到香港,再从香港过大桥西行到珠海、澳门,然后从珠海、澳门搭城轨北上中山、佛山又回到广州的“湾区新环线”逐渐成形,循着这些重要通道,人才、技术、资本等创新要素的流动将更加高效便捷。
在上述背景下,作为区域发展的核心引擎,凭借其独特区位优势,深圳正强势融入大湾区一小时通达圈,并被激发出更大的创新活力。
数据显示,2018年深圳PCT国际专利申请量达18081件,约占中国申请总量的34.8%,连续15年居中国大中城市第一名,其中华为公司以5405件居全球企业第一。
今年上半年,深圳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4%。先进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0.3%和11.0%,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分别为71.2%和66.7%。
面向未来,《报告》预测,粤港澳大湾区内创新要素的流动、连接、融合会更加频繁,更加高效,也更有影响力。
突破式创新不断涌现
青年人才成深圳创新浪潮主力军
从深圳市中心出发,沿京港澳高速行驶一个小时,到达位于宝安沙井的创鑫激光产业园。从高空俯瞰,创鑫激光产业园所在的宝安沙井是深圳“大鹏展翅”版图中西翼的终点,也是珠江口东岸的制造业重镇。
走进创鑫激光产业园办公楼,记者就被大厅的“专利墙”所吸引。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整面墙上专利证书183块,但并不是公司全部专利。“实际专利证书这里无法全部放下。”
《报告》显示,珠三角科创企业的创新活动影响和意义十分凸显,创新活动具有突破性和开创性,集中体现在“提供了本行业之前没有的产品或服务”。
成立于2004年的深圳企业创鑫激光就是一个典型案例。在2005年之前,中国光纤激光技术长期被国外巨头垄断,为实现光纤激光器的国产化,以创鑫激光为代表的少数企业对光纤激光器技术进行探索,于2011年实现光纤激光器的国产化。在以科技驱动为主的激光器行业,不断创新是收入和利润增长的首要驱动力。数据显示,2016—2018年,创鑫激光的研发费每年递增,平均年投入超过3500万元,占同期营业收入6%以上。截至目前,该公司及公司全资子公司已获授权的专利共239项。
《报告》还显示,人才特别是关键人才、团队在创新活动中的重要性和地位越来越凸显。例如深圳光峰科技,发展初期,就潜心研发ALPD激光技术,并对其各种应用途径进行推演,形成大量专利积累。截至2018年末,光峰科技拥有研发人员309名,占公司员工总数及非生产员工的比例分别为27.30%、47.98%,研发人员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武汉大学、香港大学、美国罗切斯特大学等海内外知名高校。
而在深圳柔宇,这家生产柔性显示屏的企业,其员工数量由两年前的不到1000人,增加到如今的2300多人,员工多为高端人才,来自全球20多个国家和地区,且研发人员占比达到了七成。
一大批海外留学人才、青年人才在珠三角创新浪潮中崭露头角,源于深圳在引进人才方面的“大手笔”。从2010年开始,深圳推出“促进人才优先发展81条”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每年投入不少于10亿元培育和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和团队。如今,在深圳,汪滔、王俊、刘自鸿等一批青年才俊挑起创新大梁,深圳常住人口平均年龄只有33.6岁,专业技术人才和技能人才平均年龄不到30岁,经认定的高层次人才平均年龄41岁。得益于青年人才激发的创新能量,深圳不断创造出发展的奇迹。
善借外脑激发内力
产学研高效结合全力提升城市能级
无门槛的AI研发框架正加速落地深圳。今年4月,中国国家超级计算深圳中心与云天励飞联合发布全球领先的一站式人工智能赋能平台——AI OS,对数据管理、数据标注、算法训练以及算法应用进行全流程管理,将推动人工智能在多产业的快速落地和规模发展。
近年来,深圳科创企业越来越多地与科研机构开展创新合作。《报告》显示,珠三角科创企业创新研发活动中的产学研合作特征较为明显。“从新产品开发途径来看,除了主要依靠自己独立开发外,与境内高校有合作开发的比重达到50.52%。这说明,科创企业越来越需要与外部机构,特别是高校科研机构开展创新合作。”
深圳在中国先行一步探索产学研合作,在新型研发机构方面,已获批建设鹏城实验室、深圳湾实验室两个广东省实验室,新设基础研究机构13家,累计建成省级新型研发机构42家、诺奖实验室9家。累计建成各类创新载体2214家,其中国家级116家,为科技创新注入巨大动力,有效提升了综合创新能力。
除了借助“外脑”,政府也为企业发展提供了便利。《报告》指出,不少享受政府减税政策的企业正在逐步递增研发投入,减税降费政策的落实增强了珠三角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为企业创新发展注入了新动能。
今年以来,由于增值税税率下调减税600余万元,安科讯电子的研发费用支出税前加计扣除比例从50%提高到了75%,公司在2018年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时能省160万元,个人所得税改革预计全面减税近100万元。
“初步算下来,我们今年的整体税负将减轻近千万元,公司今年计划引进10条生产线,对机械设备进行升级改造,以应对今年增加的订单需求,抓住中国制造发展的良机。”安科讯电子董事长刘刚说。
据深圳税务局的数据显示,2019年1—5月,新出台的减税政策在深圳实现减免税额198.39亿元。增值税改革实现新增减税60.67亿元,其中增值税整体净减税54.17亿元,各行业减负效应显著。其中,批发零售业和制造业减税效果最佳,制造业实现净减税19.39亿元。
“深圳良好的减税降费环境,为我们企业投入科研提供了充足能量,也坚定了我们扎根深圳、聚焦实体发展的信心。”深圳市科安达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张帆说。(完)
题图:伴随广深港高铁、港珠澳大桥、南沙大桥、深中通道等重大交通基础设施的陆续建成通车或加速推进,创新要素流动将更加高效便捷。 鲁力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