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风远航 再创辉煌——香港多措并举积极参与大湾区建设综述
【中美创新时报据新华社香港6月19日电】(新华社记者刘明洋 郜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新时代国家改革开放的重大发展战略,也是丰富“一国两制”的新实践。香港是大湾区内高度开放和国际化的城市,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今年2月公布前后,特区政府积极作为、多措并举,抓紧其中蕴含的巨大发展机遇,立足“一国两制”独特优势,积极参与大湾区建设,借风远航,再创辉煌。
参与战略布局 加强机构建设
本届特区政府上任以来发布的两份施政报告,都把推进大湾区建设列为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在机构建设方面,特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成立并亲自主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督导委员会”,成员包括所有司局长,以全面统筹推动香港参与大湾区建设。特区政府还在政制及内地事务局成立“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办公室”,并委任大湾区发展专员,负责协调中央相关部委、粤澳以至特区政府各政策局具体落实相关工作。林郑月娥还先后走访澳门及大湾区9个内地城市,进行实地考察。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将为香港提供再创辉煌的黄金机会,期盼香港抓住大湾区建设的重大机遇。”林郑月娥表示,大湾区目标在于善用广东九市和港澳的互补和比较优势,深化三地合作,进一步提升大湾区在国家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中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推动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提升整个湾区的全球竞争力。
为布局大湾区建设,香港过去两年来已投入130亿美元,在多个层面出台了系列措施。
打造科创中心 助力青年发展
规划纲要明确大湾区要建设成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香港也借此契机深挖自身科研潜力。自2017年7月以来,本届特区政府在科技创新领域的投入约为1000亿港元,着力打造香港的科创生态环境;还完成了成立“大湾区院士联盟”、与国家科技部建立合作关系等重要工作。
“加上香港的大学和科研机构可向中央财政科技计划直接申请项目经费,以及中国科学院辖下的研究机构落户香港,香港在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过程中,自身科创发展也迎来了难得的黄金时机。”特区政府创新及科技局局长杨伟雄表示。
根据特区政府创新及科技局的数据,目前香港的初创企业已经较5年前增加了1500多家至2625家,聘用员工数量增长了逾两倍至9548人,创业投资总额增长了逾12倍至178亿港元左右。
近年来,特区政府高度重视青年发展。每周至少有3个工作日,“85后”创客林恒一会从香港出发,到深圳前海上班,傍晚再返回香港。这样的“双城生活”,他已经坚持了3年多。
林恒一表示,他的事业发展正赶上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步伐。香港可以更加明确自身定位,发挥所长,并与其他城市互动起来。
据了解,特区政府今年3月还推出了两个全新资助计划——“粤港澳大湾区青年创业资助计划”和“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创业基地体验资助计划”,以支持青年人在大湾区创业。未来,特区政府期望成立“大湾区香港青年创新创业基地联盟”,加强对香港青年在大湾区创新创业的支持。
打破区域局限 促进融合发展
大湾区有着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个关税区和三种货币的特殊环境,除了相互尊重包容,建设好大湾区的关键,在于打破局限,融合发展。
粤港澳大湾区内的跨境移动支付已经打通,且覆盖范围不断扩大;香港居民在香港远程开立跨境内地银行账户的试点也开始实施。未来,市场还可以期待大湾区内落实企业调拨资金的互联互通制度。
正如香港金融管理局总裁陈德霖所言,为配合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多项跨境金融服务已经落地,未来还会有新的尝试。
除了金融的跨境融通,区内基建互联互通水平也不断提升。目前,广深港高速铁路香港段、港珠澳大桥运作畅顺,客流、车流陆续增加。兴建中的香港机场三跑道系统进展顺利,全面启用后将进一步加强内地、国际航点的联系。“跨境一锁计划”已扩展至涵盖粤港澳大湾区内地9个城市,使货物清关更加便利。
粤港澳高等教育合作正深入推进。2016年成立的粤港澳高校联盟,成为统筹汇聚三地高等教育资源的重要平台。在旅游合作方面,特区政府通过“粤港澳大湾区城市旅游联合会”平台加强区内合作,吸引更多海外旅客来香港及经香港到访大湾区其他城市。专业服务领域,自今年3月起,合伙联营律师事务所的设立范围已由广州、深圳和珠海扩展至内地全境。
特区政府政制及内地事务局局长聂德权认为,大湾区不但可以为香港经济寻找新增长点,促进产业多元发展;通过打造大湾区成为优质生活圈,还可拓阔香港居民的生活空间,使大湾区成为香港广阔的腹地。
“‘一国两制’既是香港在粤港澳大湾区的优势,亦是粤港澳大湾区迈向国际的重要基础。”林郑月娥表示,特区政府相信推进大湾区建设,将丰富“一国两制”实践的内涵,有利于保持港澳的长期繁荣稳定。(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