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院士、华南理工大学教授唐本忠:回国干一番事业正是时候

лªÉçÕÕƬ£¬Ïã¸Û£¬2018Äê1ÔÂ23ÈÕ
    ÐÂÎÅ·ÖÎö£ºÏã¸Û¿Æѧ¼ÒÎʶ¦¹ú¼Ò×ÔÈ»¿Æѧ×î¸ß½±µÄ±³ºó
    1ÔÂ18ÈÕ£¬ÌƱ¾ÖÒÔÚÏò¼ÇÕßչʾ¾Û¼¯ÓÕµ¼·¢¹â²ÄÁÏ¡£
    Ïã¸Û¿Æ¼¼´óѧ½ÌÊÚÌƱ¾Öҵġ°¾Û¼¯ÓÕµ¼·¢¹â¡±ÏîÄ¿ÈÕÇ°»ñµÃÁË2017Äê¶È¹ú¼Ò×ÔÈ»¿Æѧ½±Ò»µÈ½±¡£ÔÚ¾ºÕù¼¤ÁÒµÄÕâÒ»½±ÏîµÄÕù¶áÖУ¬ÎªºÎÏã¸Û¿Æѧ¼ÒÄܰεÃÍ·³ï£¿Ð»ªÉç¼ÇÕß½üÆÚ×ß·ÃÁËÏã¸Û¶àλ¿Æѧ¼Ò£¬Ì½¾¿ÆäÉî²ãÔ­Òò¡£
    лªÉç·¢ £¨Íõçô É㣩

【中美创新时报广州4月24日讯】(记者杜玮淦)在国际发光材料研究领域,他首次提出“聚集诱导发光”概念,启发了无数原创性研究成果。他在国外求学、科研、工作,最终选择回到祖国,一心想为国家培养创新型高技术人才。

他就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华南理工大学教授唐本忠。

引领“聚集诱导发光”领域

传统的发光分子在稀溶液里可以高效发光,但在浓溶液中或者聚集(即固态)状态下,发光能力就极大减弱甚至完全消失。这种现象被称为“聚集猝灭发光”,是发光材料设计和应用领域亟待解决的一大难题。

2001年,唐本忠和学生在实验中意外发现了一种截然相反的“怪现象”:有一类有机分子在溶液中不发光,而聚集后发光显著增强。唐本忠敏锐地捕捉到这个现象背后的意义,经过仔细研究和反复实验,他创造性地提出“聚集诱导发光(AIE)”概念,在发光材料研究领域取得重大原创性突破。

至今,唐本忠已发表学术论文1000多篇,光2018年一年的论文被引数就达到一万多次,平均每天全世界有30多名科研人员在引用他的文章。2016年,《自然》杂志社将AIE材料的纳米聚集体列为支撑“未来纳米光革命”的四大材料体系之一。唐本忠也因为在AIE领域的原创和引领贡献获得2017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科学研究和产业化“两条腿”都要壮,才能行稳致远。唐本忠介绍,AIE材料在光电器件、荧光传感器、生物成像等领域都有着巨大的应用潜力。开发高性能有机发光二极管(即OLED)是AIE材料最有前途的应用之一,未来AIE材料还有望用于诊断和治疗领域,如肿瘤细胞的特异性成像以及癌症的光热疗法等。

为大湾区培养创新技术人才

“要迈向成功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立志,而且要立大志,立志为国家、为人民作贡献。”1977年,中断10年的高考制度恢复,唐本忠和众多考生一起涌进考场,改变自己的命运。

1982年,唐本忠从华南理工大学高分子科学与工程系毕业,经国家公派留学日本,在京都大学高分子化学系学习,此后在日本、加拿大做科研工作。1994年到香港科技大学任教,后来又回到母校华南理工大学,成为该校教授。

“我是跟着祖国一起成长的,也充分享受到了祖国的发展成果,我愿意为祖国作点贡献。”唐本忠聊起自己回国的选择,话语朴素却意味深长,“我相信,回国干一番事业正是时候,以后还会有更多的国外人才来到中国。”

目前,唐本忠正通过他在香港科技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浙江大学等高校的课题组推进“聚集诱导发光”材料的学术研究和产业应用。

“香港的基础研究做得好,但论产业化水平还得看广州和深圳。”近年来,唐本忠担任华南理工大学—香港科技大学联合实验室主任,融合两地高校的先进教育理念,共同为粤港澳大湾区培养创新型技术人才。他还积极与广州市有关部门协商,筹建科研转化的高等研究院,将AIE领域的基础研究成果在广州、深圳等产业化发达的城市转化,构建大湾区内高校产学研深度融合的生态环境。

“中国人需要原创性的科研成果,我们有实力、也有信心成为世界原创科研的重要输出国。”唐本忠说。(完)

题图:唐本忠获得2017年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欣华 摄


中美创新时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