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钧鹏:中美教育应加强人文学科交流合作 哈佛中国学者系列访谈之一

李钧鹏:中美教育应加强人文学科交流合作  哈佛中国学者系列访谈之一

【中美创新时报波士顿3月21日讯】(记者温友平)北京时间3月20日哈佛大学校长巴科上任后首次出访便选择中国,代表美国高校进行中美教育交流与合作,并受到了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的接见。对此,美国华文新锐媒体《中美创新时报》记者,第一时间分别采访几位有代表性的哈佛大学中国学者,并以中美教育交流合作为主题形成一组“哈佛中国学者系列访谈”进行报道。

这些接受记者采访的哈佛中国学者一致认为,哈佛大学校长巴科出访中国,无论是对于中美教育交流还是整个中美关系的发展,都具有多方面积极推动作用,意义重大。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管理学院博士后研究员、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院教授李钧鹏在接受《中美创新时报》独家专访时还进一步表示,中美教育交流与合作应该更加注重于更具实质性的人文学科交流合作,并以中国青年学者为主流,同时还应该有更加广阔的人文交流视野。

中美教育还应该加强人文社科领域交流合作

李钧鹏教授认为,近年来,由于中国政府大的资源投入,中国国内大学的突飞猛进,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理工科的发展,中美大学教育的交流,在理工科方面已经是相当成熟了。但是,在人文社科方面,其发展还是滞后的,中美大学人文社科的交流还是薄弱的,中国政府还需要在人文社科方面的建设及其中美人文社科交流上更大的投入。这是一个大的方向。

李钧鹏教授指出,中美教育及其人文的交流活动还是很多的,尤其是所谓高层论坛和各种国际学术大会,但是有很多是流于形式和表面的,其实质性的、务实性的交流合作内容还需要大大加强。他认为,目前中美教育及其人文的交流合作,应该将“高层”两字去掉,多一些更加实际性的内容,应该更加注重中美两国青年学者的合作与交流,以弥补这方面的欠缺。

他觉得比较遗憾的一点就是,中国学者在与美国等国外进行教育交流合作过程中应该避免一些动辄就提高到“中国特色的社会科学”之类的学术口号,真正意义的从中美教育交流合作的角度去理解。这其中,就应该做到:首先,中国学者应该知道西方学者在说什么,因为西方人文学科已经十分成熟,尽管也有它的缺点。在此过程中,应该先了解研究西方人文学科已有和最新研究的成果,然后再指出它的有待完善的地方,而不应该着急树立起自己的牌子。从这一点上说,中美教育及其人文交流应该是更加实质性的、而不是口号式的交流。

记者了解到,李钧鹏先是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攻读社会学博士,之后到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管理学院从事政策方面博士后研究员的工作,尽管前后是有些差别的,但是仍然属于大文科的范畴,因此在美国多年的学术研究过程中,对于中美教育交流与合作十分了解,并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李钧鹏具体举例说,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管理学院在政府政策方面的研究是世界有名的。前几年,中国政府曾经与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管理学院有过合作交流项目,尽管现在已经暂停了,但是其中项目实施过程中,中国官员在此所学习的应急管理和公共财政等方面的成果还是十分有价值的,帮助了中国官员学习到了更多先进的政府管理科学知识,对中国国家的治理是很有帮助的,希望类似的合作交流能够多一些。

准备学成回国教授现代社会学理论知识

记者采访中了解到,李钧鹏教授两年前就决定了自己在完成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管理学院博士后研究员的工作后,就回到中国武汉的华中师范大学从事教书工作。他介绍说,当自己做出这个决定的时候,也有很多朋友担心国内一些大的政策环境,尤其是高校的学术环境也有不太理想的地方,劝说他不要回去。对此,李钧鹏教授认为,这些情况自己是十分明白的,但是自己毕竟是中国出来的人,回国后能够在自己的学术教学和研究中做一点小小的改善,这也是人生价值所在,也是自己的人生愿望!他说,中国毕竟是自己的故土,然后自己能够将在美国所学的先进知识让自己的故土变得更好一点,这也是十分值得的。

记者了解到,再过几个月,李钧鹏教授就要结束美国多年的学术求学和研究工作生活,重新回国祖国,到华中师范大学正式教书了。他说,今年暑假回去后准备教学一门当代社会学理论课程,希望能够将自己在国外多年学习研究过的先进社会学理论知识,能够教给学生。

他认为,社会学可以研究很宏观的内容,也可以研究很微观的内容。首先,如果研究很宏观的东西,那就肯定要关注社会制度的差异。这方面,对于自己回国教书是有很清醒地认识的。他介绍说,因为自己的社会学理论知识是在美国学习的,在国内从来没有接受过社会学的教育。所以自己回国,还有很多知识需要补课,需要多接地气,多了解一些中国历史和现实。

其次,从微观层面来看,社会学特别强调和注重对于人际互动和人际关系的研究,在这方面西方有很多理论和经验是值得我国充分借鉴和学习的,而且我国不是学的太多而是学的太少。

事实上,在美国的美国和中国学者一直都很关注中国的发展。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攻读博士期间,李钧鹏对于社会学的学习和研究相对宏观一些,其中他的博士论文就是关于对中国当代知识分子的思想历程是如何形成的这一主题,具体论述了新中国建国后,到文革和改革开放时期等各个重大历程对于中国知识分子思潮的历史塑造作用。后来到了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管理学院进行博士后研究员项目,主要是跟政治有关,属于政治社会学领域,实际上也是宏观社会学范畴。不过,对于将来,他表示会逐渐转向了社会学的微观层面,诸如人的恋爱、婚姻和家庭等等,在现实中有很多可以值得研究的微观层面内容。

中美人文交流应该有更加开阔的视野

李钧鹏教授认为,中美人文交流是十分重要的,国内的学术界,特别是人文社科界,更需要有比较的视野,要知道外面的人而不仅仅是美国人的视野,继而更需要多关注政治与社会的发展和学科的发展。目前这些方面的中美合作交流的现实情况是远远不够的。

近年来,李钧鹏教授一直致力于这些领域的西方社会学经典著作的编译引进工作,其所编译的著作还在国内的人文社科界几乎达到人手一本的影响。但是,他也发现,国内对于引进西方学术著作的时候,首先特别关注汉学,就是所有西方人写中国的东西都会引进,几乎是一个不漏;其次是比较关注美国的东西,比如关于特朗普的书、美国大选、美国政治方面的书,国内也关注的比较多。除此之外的话,国内就关注的比较少了。

比方说,他曾经向国内出版社推荐过一本在社会学学术领域很有影响的、关于拉丁美洲政治转型的十分好的书,但是国内出版社却认为,国内的人重点关注的美国和中国,而不太关注拉美。他认为这是需要改进的地方,需要抛开地域的界限。首先,拉美的政治转型对于我们也很重要,其次就是这种成果超越了地域上的限制,而具有普世的视野。因此,在学术交流和研究的视野是需要不断拓宽的。世界先进的社会学理论著作的引进一定要突破地域上的概念,而要充分注重世界先进理论的世界视野和方法。

目前,中美人文行动计划,已经上升为中美两国之间的国家战略层面的交流与合作。对于曾经已经在美国十多年求学和研究经历的李钧鹏教授来说,是否意味着从美国回到中国高校任教,会更有利于促进和推动中美两国之间的人文交流,并成为自觉的行动?对此,李钧鹏教授表示,首先,他会希望并动员和积极创造机会,让自己的学生多到美国来进行短期半年、一年的交流,这对于学生们视野的拓宽是非常有价值的。同时,还会继续推进目前自己所主持的西方著作译丛引进和翻译工作。据介绍,李钧鹏教授目前在住持三套译丛的编著翻译工作,目前已经在国内正式出版了一套,而且其中《社会学的想象力》在人文社科界取得了极大的反响。

“一个人不能把自己的人生经历仅看成自己的人生经历,而要把个人的经历跟这个社会的大环境和社会竞争结合起来,通过社会的经历来了解个人的经历。比方说,我今天突然失去了工作,那具有一个社会学的想象力的人,不是说运气不好丢掉了工作而已,而是应该了解社会的结构和环境,通过自己身处的时代来了解个人的命运。这就是社会学大的一个命题”。李钧鹏教授如是说。

哈佛校长出访将积极推动中美关系发展

对于哈佛大学校长巴科上任首次出访中国,李钧鹏发表了一些看法。他说,首先是中国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无论是民间还是学术界,对于中国是一致看好的。前几年,美国国际关系教授有一项调查,其中有一项调查问道:“你认为未来50年最重要的学术问题是什么?”几乎一致的回答就是“中国的崛起”。这充分说明了中国对于世界的重要性在学术界是由广泛的共识的。这就是哈佛现任校长首次出访中国的一个宏观背景。

其次,还有一个比较客观现实的原因是,哈佛大学校长访问团对于目前所处的中美关系是比较担忧的。他介绍说,这次哈佛大学校长巴科率团出访中国,其中一个重要的成员就是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国研究中心主任宋怡明。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国研究中心作为世界尤其是在美国专门研究中国问题的智库,肯定对于当前及未来中美关系的发展会有很好的建议。因此,哈佛大学校长巴科期望通过这次率团访问中国,多少对于中国关系的改善和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他还进一步介绍说,通过与很多美国的中国问题专家接触,他们是很担心美国总统特朗普目前和中国政府之间紧张的关系的,他们是希望美国和中国保持一个友好合作的互动关系,也都普遍认为贸易战对双方都没有好处,所以希望寻找一个好的途径跳出目前中美关系的困局。

在这次出访中国,哈佛大学校长巴科说,自己出访中国不仅仅是代表哈佛大学,而是代表整个美国高校对中国进行访问交流。对此,李钧鹏教授认为,首先,哈佛大学享有它得天独厚的优势,中国对于这块金子招牌是比较重视的,哈佛大学校长出访活动及其主题发言,自然就会引起中国更多的社会关注。尤其是哈佛大学校长巴科的在北大的主题演讲,对于推动中国高校的学术交流和学术自由是很有价值的。

其次,哈佛大学校长率团出访中国进行中美教育的交流与合作还应该有其促进中美高校教育交流与合作的示范效应。但是,他还进一步指出,这种示范效应不仅仅是中美著名高校之间的交流合作、不仅仅局限于几个名牌大学校长之间的交流,而应该是中美教育各个层面的交流与合作。尤其是青年学者之间的交流,期望他们多走出国门,因为青年学者是祖国的未来。

其三,期望这次哈佛大学出访中国能够给中国的学术交流带来更多的学术自由,而且学术交流尽量避免一些政治因素的影响。李钧鹏教授认为,没有充分学术自由是不可能有充分的学术交流的,期望学者在进行学术交流的时候少一些后顾担忧。他还指出,近年来,中国国内设立了很多智库,但是效果和投入不是很理想。由于种种原因,智库最后只说好话,不敢说批评的话,不说真话,甚至还说假话。这些与国内的学术自由氛围是有很大关系的。期望这次哈佛大学校长代表团能够推动中国学术自由的良性发展。因为只有敢说真话,才能推动和服务好我们中国发展的进程。(完)

附:人物介绍

李钧鹏:2017年获哥伦比亚大学社会学博士学位,2017—2019年在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管理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现任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院教授,兼任国际社会学会出版委员会委员、International Sociology Reviews主编以及Studies of Transition States and Societies书评主编。发表数篇中英文论文,出版数部译著,并主编多套译丛(包括一项“十二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现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知识社会学的学术脉络与体系重建研究”。2009年获社会问题学会最佳研究生论文奖,2014年获国际社会学会第六届世界青年社会学家奖,2018年当选为全球青年学会会士。曾在哥伦比亚大学和北卡罗来纳大学开设本科与研究生课程。研究领域为政治、历史与文化社会学。

题图:李钧鹏教授(右)与作家哈金近期在哈佛沙龙上合影。


中美创新时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