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创新时报据新华社北京3月10日电】(记者刘宇轩)依托工业云平台,红豆服饰实现了部分服装的定制化生产:不用去门店,戴上VR眼镜,消费者便可足不出户选购衣品,虚拟试衣、个性定制、送货上门……中国工业互联网缔造的产销新模式引发关注。
近日在京召开的“工业互联网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研讨会上,与会专家表示,工业互联网的应用价值逐渐显现,实现从“云端”落地工厂。
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院长徐晓兰说,借助工业互联网技术,企业可以实时采集、精准分析、联通共享工业大数据。通过数据应用,排查经营堵点、预测行业风口,部分先行者已初尝“数据红利”的甜头。
24套工业运营系统数据形成“信息孤岛”,近4万台工程机车信息被淹没……基于装备制造工业大数据的筛查与诊断,兮易强企项目帮助一家工程机械经销商梳理风控不力、债权逾期、售后订单流失等堵点,发现潜在流失金额6亿元,成功挖掘8.2亿元销售机会。
北京兮易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广乾认为,相比消费大数据,处理工业大数据更为复杂,要真正应用于企业日常管理,必须深挖业务逻辑,匹配流程模型。
一头是工厂,一头是用户。工业大数据的应用不仅满足了企业日常管理需要,也在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实现企业生产与用户需求的“面对面”。
“如今,用户需求愈发个性化、高端化,怎样满足他们?”海尔家电产业集团副总裁陈录城说,运用工业互联网技术,海尔的生产模式由“大规模制造”转向“大规模定制”,由企业为中心转向用户体验为中心。
“产品不入库,用户不出门。”海尔构建起11个互联工厂,71%的产品不再入库。借助工业云平台,用户订单可直达工厂,通过微信等线上交互方式,消费者可以随时了解产品生产状态,深度参与制造过程。产品下线后直接送往用户家里,定制化生产减轻了海尔的库存压力。
与海尔一样,万千中国企业正在享受“工业云”红利。中国工业互联网产业联盟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工业互联网直接产业规模约为5700亿元;2017年到2019年,产业规模将以18%的年均增速增长。
工信部副部长陈肇雄此前在第五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介绍,目前,中国有一定行业、区域影响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超过50家,部分平台工业设备连接数量超过10万台套。
“从量上看,中国工业品消费市场不缺需求,关键在于如何提供有效供给,提高产品针对性。”阿里巴巴集团副总裁刘松说,相比传统企业生产,工业互联网最大优势在于发挥生产过程中的知识要素,改变服务模式,实现节本降耗。
四川大西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是中国第一家焊接材料制造企业,在发展中曾面临人力成本、节能环保等诸多压力,急需创新工艺和装备技术提升企业自动化水平。借助工业互联网打造的智能化工厂,该企业库存降低20%、优良品率提升2%至3%、生产人员减少50%、用水量降低90%、用气量降低30%、综合能耗降低30%……
2017年,中国政府公布了深化“互联网+先进制造业”指导意见,从国家层面推进工业互联网建设,明确到本世纪中叶实现工业互联网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面支撑。
在本次研讨会上,与会专家表示,中国工业互联网发展已步入深水区,从追求“上云”企业数量到聚焦服务高质量发展的能力,助力实体经济的溢出效应愈发明显。(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