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创新时报

广东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推动产业结构实现从量到质的飞跃

【中美创新时报广州3月6日讯】 (记者叶洁纯 戴晓晓 陈思勤 周豫 王彪 黄舒旻 叶永茵 罗湛贤 沈梦怡)《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提出,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培育若干世界级产业集群。连日来,代表委员们围绕促进产业优势互补、区域紧密协作、城市联动发展建言献策。大家一致表示,粤港澳三地将瞄准国际先进标准提高产业发展水平,推动要素加速流转,让创新资源集聚湾区,推动产业发展释放澎湃动能。

放眼长远推进城市群联动

随着《规划纲要》的出台,资本、技术、人才、信息等关键要素在粤港澳大湾区加速流动,推动区域进入深度协同创新的新阶段。

中国全国人大代表、汕头超声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显示器事业部工艺工程师黄贵松说,过去,产业集群通常要考虑上下游产业在地域上的聚集,但实际上,随着省内各重大交通枢纽的打造,资源要素的流通越来越便捷,地域障碍对产业的影响在不断降低。

“以我们公司为例,汕头跟珠三角的产业距离越来越短,供应商可能在深圳、东莞,客户可能在珠三角,以往运送物品可能需要五六个小时的车程,但现在只需要2个多小时的高铁,地域障碍越来越小。相比之下,基础性研究和人才培养,对产业的影响日益凸显。”黄贵松希望,广东加快改善人才发展成长环境,为产业集群建设和发展提供动力。

中国全国政协委员、中央财经委员会办公室原副主任杨伟民认为,粤港澳大湾区要发展世界级产业集群,关键是规则对接。“应从规则对接方面着手,让生产要素集聚并发挥‘1+1>2’的作用。”

“超万亿级的世界级产业集群正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一个新亮点。”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佛山市总商会副会长、广东中盈盛达融资担保投资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吴列进建议,大型产业集群可以由几个城市联合共同打造,产业集群内的每个城市可以发挥各自特点。例如,地理位置较近的广州和佛山可以联合打造数个产业集群,共同享受资源整合带来的利益增长。

“打造好产业集群需要各个城市站在更高的层面来思考,城市需要更高的智慧和顶层设计,甚至需要牺牲部分眼前利益,才能赢得未来长远的发展。”吴列进说。

助推新兴产业集群喷薄而出

一个区域的经济崛起,往往以产业规模、产业特色和产业品牌的优势取胜,聚焦粤港澳大湾区,代表委员们积极探讨湾区产业的新景象。

建设世界级湾区,离不开生态环境的质量支撑。全国人大代表、宝武集团广东韶关钢铁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李世平认为,城市的发展过程中,必然会面临废弃物的合法处理处置问题,但部分垃圾、废弃物其实是“放错地方的资源”,如果能够将这些废弃物进行资源化管理,不仅可以变废为宝、循环利用,还有利于建设蓝天白云、青山绿水的优美生态环境。李世平建议,粤港澳大湾区应加快建设绿色环保产业集群,传统的钢铁企业在这一过程中应承担新的使命,积极参与到粤港澳大湾区的生态建设当中。

“我认为未来大湾区发展不仅要着眼经济领域,还应大力发展体育产业集群,通过承办赛事、培育体育群体等,向全世界凸显粤港澳大湾区的体育能量。”中国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江门市工商联(总商会)副主席(执行会长)、广东千色花化工有限公司董事长黄达昌非常关注体育事业发展,在他看来,目前大湾区已经有一定的体育产业基础,希望能充分利用已有优势,打造产业品牌。

一线直击

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世界级产业集群在广东加速崛起

2018年3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广东代表团审议时发表重要讲话,要求广东进一步解放思想、改革创新,真抓实干、奋发进取,以新的更大作为开创广东工作新局面,在构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上走在全国前列。

跨越关口,需持续用力,久久为功。广东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以创新驱动为战略支撑,促使产业结构实现从量到质的飞跃,现代化产业主导地位明显:2018年,广东实现地区生产总值约9.73万亿元,连续30年居中国第一,广东先进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已达56.4%和31.5%。

厚植实业 传统产业攻坚供给侧

产业是现代经济运行的内核。实体经济是广东的经济主体,也是广东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根本。

2018年10月22日至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视察时强调,要大力发展实体经济,破除无效供给,培育创新动能,降低运营成本,推动制造业加速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

一直以来,广东不断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去年,全省强化制度供给和政策创新,落实国家减税降费政策,出台“实体经济十条(修订版)”“民营经济十条”“促进就业九条”等系列政策措施。仅为企业减负方面,广东新增减税降费总额达1600亿元。

政策红利激发微观主体活力,政策引领助推企业攻坚供给侧。去年以来,广东启动新一轮工业技改3年行动计划,推动3000家工业企业“上云上平台”。

“去年我们投入超过6000万元进行技术改造后,产值随之提高了近30%。”五株科技集团行政总裁曾国权说。今年正月初九,五株科技的车间里已响起机器运转的轰隆声。在刚刚过去的春节里,该公司部分员工加班加点对自动化生产线进行调整维修,为今年新增的订单做准备。

在广东各地的制造车间里,传统制造企业主动开展智造升级,成为产业新图景。
“得益于智能化改造,公司产量比10年前翻了两番,但员工与用地仅增加了一倍。”广东华昌铝厂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武卫社说。他的身后,一捆又一捆成品铝材通过机械臂送上传输带,沿着轨道被放入高12米的货架。这是中国行业内首个能“立”起来的铝型材仓库。

“智能化改造能实现管理的可视化、数据可追溯性,进一步提高了产品质量水平。”丽珠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王锐说,公司近年累计投入了12亿元打造智能工厂,目前工厂实现了从订单分解、产品库存分析、生产计划制定,到原辅入库、产品生产检验、成品入库销售的全自动信息化控制管理。

从引进自动化设备到打造智能工厂,传统制造业的边界已被打破。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正加快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助力广东制造迈向广东智造。

在物流“上云”后,广东华兴玻璃可以通过云平台发布运输“订单”,司机则通过平台“抢单”,而且还可以设定预约取货,避免出现集中取货,让交通堵塞的问题不复存在;面对定制家居设计订单通过率低的问题,维尚家具通过打造“云设计”平台,把所有的设计方案都上传到云端,利用大数据、云计算帮助设计师打造精准符合消费者需求的设计方案,大大提高了方案通过率。

传统企业通过效率变革,实现了“老树焕新枝”,蝶变为广东先进制造的新力量。

动能转换 打造新经济的“四梁八柱”

旧动能加速转型,新动能蓄势待发。

中国共产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要在创新引领、绿色低碳、共享经济等领域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

构筑新产业支柱,广东各地奔跑在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赛道之上。

在深圳,人工智能的“大脑”正加速运转。比亚迪华为联合发布“云轨”无人驾驶系统、深圳无人驾驶公交车试行……人工智能企业总数位居全国前列的深圳,不断提速迈向人工智能产业发展高地的步伐。

在佛山,机器人正有力地挥舞着手臂。上周,计划未来5年投资额将超过800亿元的顺德机器人谷宣布,首批建筑机器人最快将在今年底亮相。近年来,佛山紧扣自身制造业优势,重点发展机器人产业。嘉腾机器人、利迅达机器人等一批佛山本土军与美的、碧桂园、新明珠陶瓷等跨界转型机器人的企业,共同撑起佛山智能制造新产业。

在肇庆,新能源汽车正加速“驶来”。继小鹏汽车、中电新能源汽车落户肇庆后,去年艾康尼克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及总部大厦项目在肇庆举行签约项目。近年来,肇庆明确提出要以新能源汽车整车制造为核心,重点加快肇庆高新区新能源动力产业小镇、广东中电新能源汽车公司等龙头项目促建促产,打造新能源汽车千亿元产业集群。

新经济的“四梁八柱”初现,正逐步成长为广东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有力支撑。数据显示,去年全省智能电视、工业机器人、新能源汽车产量分别增长17%、28%、206%,新经济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25.5%。其中,全省工业机器人、新能源汽车等新产品以及4K、5G、工业互联网、数字经济等新动能新业态迅速壮大。

新旧动能加快转换,动力变革引领着广东走向浪潮之巅。

在装备制造业领域,珠江西岸努力摘取“皇冠上的明珠”。欧比特公司成功发射“珠海一号”遥感微纳卫星星座02组卫星,完成7颗卫星组网布局;中航通飞生产的AG600是全球在研的最大水陆两栖飞机,技术水平处于全球前列;破冰极地的雪龙号科考船上的共轨单元,来自于中南机械有限公司。

在电子信息产业领域,珠江东岸努力迈向产业链高端。位于东莞松山湖的领亚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国内数据线、连接器领域规模最大的领军企业;在深圳,云天励飞全球首创“云+端”动态人像智能解决方案,率先实现“亿万人脸,秒级定位”。

新经济的崛起,重构着高质量发展的产业版图,促使广东现代化经济体系的脉络日渐清晰。

创新引领 世界级产业集群加速崛起

“没有高投入,难喝头啖汤。”比亚迪董事长兼总裁王传福说。去年,比亚迪与华为联合发布自主知识产权“云轨”无人驾驶系统。这背后,“云轨”项目5年累计投入50亿元。

这正是广东坚守创新驱动的写照。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广东代表团审议时提出“三个第一”——“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一年来,广东牢记总书记的嘱托,从科技创新的源头和根基入手,力抓基础研究——

去年,广东启动第二批3家省实验室建设,中国首台散裂中子源装置在东莞正式投入运行,江门中微子实验站等大科学装置顺利推进。同时,新筹建9家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新增新型研发机构25家、科技企业孵化器89家、众创空间151家。
一年来,广东牢记总书记的嘱托,大力激发市场主体的创新活力,抓牢高企“牛鼻子”——

去年,广东开展高新技术企业树标提质行动,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超过4万家,总数、总收入、净利润等均居中国第一。

一年来,广东牢记总书记的嘱托,积极打造创新创业的发展沃土,大力引进高端人才——

去年,广东“放管服”改革力度不断加大,企业开办时间压缩到5个工作日以内。同时,广东全面推行人才优粤卡政策,引进第七批31个创新创业团队、240名高层次人才,来粤工作的境外专家超过38万人次。

在研发力度上,广东已步入创新经济体行列。目前,广东的研发投入强度已从2014年的2.4%逐步提升到2018年的2.65%。其中,去年广东有效发明专利达24.9万件,PCT国际专利申请量约占中国一半,技术自给率达73%,区域创新综合能力排名保持中国第一。

广东加快创新步伐,创新也在赋能广东。中铁华隧重型装备公司研发生产了世界首台具有冷冻刀盘和复合式注浆系统的双模式盾构机;广东精铟海洋工程股份有限公司研发生产的钻井平台升降系统、锁紧系统、滑移系统,改变了我国中高端海洋工程配套装备依赖进口的现状;广东星联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生产的“拉伸流变塑化挤出设备”核心专利技术属国际首创……

瞄准世界科技和产业发展前沿,一批又一批企业在创新雨林的驰骋中,加快高质量发展,助力广东实现了“跟跑并跑”到“领跑”的转变。(完)

题图:2017年12月,我国自主研制、全球在研最大水陆两栖飞机AG600在珠海首飞成功。资料图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