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理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
【中美创新时报波士顿2月9日讯】(记者马立敏 叶妙娴)东莞理工学院人才培养又有新动作!2019年伊始,东莞理工学院发布《争创一流本科教育2025行动计划》(简称《行动计划》),提出到2025年要全面建成一流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东莞理工学院人才培养又有新动作!2019年伊始,东莞理工学院发布《争创一流本科教育2025行动计划》(简称《行动计划》),提出到2025年要全面建成一流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自2015年启动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建设以来,东莞理工学院屡出“新招”探索“新工科”实践路径:与龙头企业“联姻”建设现代产业学院,开办国内首个“杨振宁创新班”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新发布的《行动计划》又为东莞理工学院未来7年的发展绘制了怎样的一幅蓝图?
“我们要以《行动计划》为指南,全面深化学校综合改革,加快建设新型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东莞理工学院党委书记成洪波表示,学校将把“大湾区、大产业、大平台”所蕴含优势转化为创新发展动能和人才培养能力,更好服务区域产业创新发展,助力广东实现“四个走在全国前列”。
▶▷知行合一、立德树人
把学院开到社区推进全面育人
在大二上学期,东莞理工学院的学生梁锦汉每周四晚都到知行学院莞华分院(莞华社区)学习《谈话与艺术》课程。
在社区上课、参加讲座,这对东莞理工学院的学生来说并不陌生。2013年上半年,东莞理工学院7个学生社区开始建设,首批专业社工进驻,与学生工作队伍实现“双工联动”。紧接着,学生社区党工委正式成立,2017年9月,开设了学生社区知行学院。
这个新型二级教学机构有点特殊:没有固定行政班级,但把宿舍区作为社区管理。学生同时是社区服务的受益者和参与者,实现自我管理和服务;没有固定教学大纲,但有课外学分任务。学生可自由选择红色电影赏析、生活舞蹈、一起学写作等270多门知行课程,在平等沟通、民主讨论、互动交流中得到思想引导。
“开设知行学院是学校完善党建育人的重要举措。”知行学院常务副院长苏亚玲表示,学校开展党建育人进社区,在知行学院内建立了党建基地,定期举办红色文化专题讲座,打造红色教育VR体验区、红色经典阅读沙龙等活动,实现价值引领生活化、素质养成场景化,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高校承担着人才培养的重任,必须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如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东莞理工学院新发布的《行动计划》提出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本科教育全过程,坚持德才兼修,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
“以党建为引领,学校已一体化构建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组织以及社区、朋辈‘10+2育人体系’,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东莞理工学院党委副书记吕琦元介绍,学校还加强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和教学改革,精心打造“看得见的思政课”,总结提炼出思政课混合式教学的多种模式。
《行动计划》还要求深入实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加强党建育人项目体系化、品牌化建设。推进新生入学教育、学生社区育人和新型师生关系构建,倡导专业学习和社会实践相结合。
▶▷改革创新、追求卓越
“新工科”人才就业“很抢手”
植根富有经济活力的现代制造业名城东莞,位于广深科技创新走廊的中心,占据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区位优势……东莞理工学院集聚创新的元素和活力。
2010年6月,东莞理工学院获批为教育部第一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高校之一,在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应用化学、软件工程等4个专业开设卓越计划班,培养具有卓越潜力的工程师人才。
“我在秋招已经拿到了4个offer。”东莞理工学院软件工程专业卓越计划班学生李泽煌说,毕业后他将要往软件工程师方向发展。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上卓有成效,经验已经在校内持续推广。”东莞理工学院“卓越工程师培养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课题项目负责人邹琼表示,学校在更多专业开设了校级卓越计划班,培养更多面向未来的创新型人才。
当前,产业升级转型、“新工科”发展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去年9月,教育部发布《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提出以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为重点,形成招生、培养与就业联动机制,完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健全协同育人机制,优化实践育人机制。
东莞理工学院牢牢抓住创新驱动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重大战略为人才培养改革创新提供的巨大机遇,持续探索工科人才培养路径,与时俱进创新培养人才的方法。
去年5月,东莞理工学院创建了国内首个“杨振宁创新班”,培养应用研究型拔尖创新人才、面向产业与未来的企业家型科学家。通过学生进实验室、进平台、进团队的“三进计划”,开发学生发现产业前沿复杂工程问题和应用型问题的能力,探索科研反哺教学新路径。
“我们不仅学习理论知识,更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杨振宁创新班”学生肖国键说,这个学期,他们参观了中国散裂中子源工程,感知最前沿的科技创新风采;进入了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数字化车间,了解产业最新的技术脉动。
“我们把本科生当成研究生来培养,推动国家级、省部级科研基地向本科生开放。”“杨振宁创新班”班主任阎江介绍,待学生进入大二,将为他们一对一配备导师,实行个性化、专业化的“导师制”培养。
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到“杨振宁创新班”,东莞理工学院主动融入区域创新体系,开展各类创新人才培养实验,推动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向纵深挺进。
站在新起点上,《行动计划》提出,东莞理工学院要加强创新人才培养实验,办好“杨振宁创新班”,凝炼卓越计划、人文实验班等办学特色。以专业认证工作为抓手推进专业内涵建设,到2025年,80%以上的专业达到“双万计划”质量要求。
▶▷开放合作、服务产业
与华为等名企“联姻”协同育人
1个月前,东莞理工学院捧回了国家级教育大奖——《多模式特色产业学院推进产教协同育人的改革与实践》课题获得了教育部2018年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对于东莞理工学院学生来说,现代产业学院并不是新鲜事。2012年以来,东莞理工学院与龙头企业、新型研发机构、专业镇街等“联姻”,重点建设华为信息与网络技术学院、360网络空间安全产业学院、先进制造学院(长安)等7个集人才培养、技术研发与社会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现代产业学院。
“在华为ICT全球体系里,东莞理工学院的教师通过培训、师生通过认证的数量排名数一数二。”华为技术有限公司ICT学院教学总监刘耀林说。
这是东莞理工学院深化协同育人重点领域改革的成效体现。“新工科”建设中,培养真正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实干型专门人才,要深化校企的深度融合,提高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学校拟融合大湾区、大平台、大产业的优质资源,增办2-3个新型产业学院。”东莞理工学院副校长马宏伟介绍,根据《行动计划》,学校将深化现代产业学院内涵建设,创新“新工科”建设模式,完善科教结合、产学融创、校企合作等协同育人模式,重点建设一批建设成效显著、育人能力卓著的全国标杆性现代产业学院。
产教研深度融合,东莞理工学院不仅有现代产业学院,更有中国散裂中子源项目等大项目大平台。
2011年,中国散裂中子源项目在东莞松山湖启动建设,并于2018年通过国家验收。东莞理工学院机械工程学院成为该工程的重大贡献参建单位,累计有400多名本科生在教师的带领下进入联合实验室,参与中国散裂中子源的项目工作。汤弘、郑海彪、刘宇哲等3名本科毕业生更是被中科院高能所破格录用,留在散裂中子源项目工作。
瞄准区域产业集群布局,重点建设新兴学科专业集群,东莞理工学院师生在服务、支撑地方产业发展上屡屡发力。
3年来,东莞理工学院派出51支科技产业创新服务小分队深入东莞22个专业镇、1300多家企业,启动60多项科技研发合作,联合申报100余项发明专利;智能制造创新中心帮助东莞市2185家企业完成“机器换人”验收,劳动生产率平均提高2.5倍。
“东莞理工学院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上有自身独特的定位。它的发展与区域产业需求结合非常紧密,有敢闯敢试的创新精神。”中国工程院院士刘人怀近年来先后3次到访东莞理工学院,他认为,立足制造业强市东莞,东莞理工学院在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方面探索了立足实际且卓有成效的创新路径。
■对话
东莞理工学院党委书记成洪波、校长李琳:
区域产业发展的需求,就是人才培养的方向
“我们要认真实施《行动计划》,确保争创一流本科教育各项任务落到实处,结出硕果。”近日,东莞理工学院党委书记成洪波、校长李琳在《行动计划》发布之际,畅谈学校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建设成效,解读学校如何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
成洪波、李琳均表示,学校将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推动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各项事业建设;加快构建一流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问:《行动计划》在学校建设新型高水平理工科大学的战略部署下制定。启动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建设至今已有三四年,学校主要有哪些成效?
成洪波: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建设让学校的发展实现了提速提质。我们面向产业、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持续优化应用型人才培养和新型大学建设整体设计,走出了学校特色发展的道路。
启动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建设以来,学校在各方面都取得了耀眼成绩。我们的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升,与华为、西门子、360等龙头企业及专业镇、行业协会、产业基地合作建成7个现代产业学院,还开设了国内首个“杨振宁创新班”;高层次人才资源加速集聚,2015年9月以来,共引进高层次人才、优秀青年博士456人;科技创新能力大幅提升,累计建有各类省级科研平台26个;科研经费不断攀升,2018年达4.7亿元。
问:在开年之际,学校出台《行动计划》,有什么新的发展规划?
成洪波:《行动计划》是对全国教育大会、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的具体落实。办好高校,办出世界一流大学,人才培养是本,本科教育是根。我们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践行“以本为本”和“四个回归”,到2025年全面建成一流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首先,我们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任何时候都不能偏离的。其次是要找准需求,完善产学研用协同育人机制。区域产业发展的需求就是我们人才培养要着力的方向。再者,我们要加强本科教育基础建设和改革实践。本科教育是良心活,也是专业活,我们要激励教师潜心教书育人,建设“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强化老师的责任心和专业能力。
问:实施《行动计划》,将对教师和学生提出什么新的更高要求?
李琳:争创一流本科教育,必须从每一个教师和学生做起。对老师来说,我们要积极推动课堂教学革命,淘汰水课,打造金课,实施本科教学工作考评一票否决制,建立核心课程主讲教师末位淘汰和竞争上岗制度。教师必须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构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能力培养为导向的教学模式;要结合学科前沿和产业需求更新教学内容,不断提升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和教育教学能力。教授、高层次人才都要参与到本科教学中来。
对学生们来说,我们要全面提升课程教学质量,加强学习过程管理,合理提升学业挑战度,增加课程难度,严把毕业出口关。学生必须刻苦读书学习,积极实习实践,奠定扎实的知识与技能基础,不断提升自身综合素质。
问:师生们在一流本科教育的建设中将能有什么样的收获?
李琳:我们非常注重师生在争创一流本科教育改革实践中的获得感。将改革教师评价体系,为潜心教书育人的教师提供晋升通道;保证公共课和基础课教师合理工资水平;建立有梯度的教师荣誉体系。我们还将进一步健全教学能力培训服务体系,让更多教师赴企事业单位研习培训和挂职锻炼,促进教师国际交流与合作。
对学生来说,学校将不断深化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学改革,通过改革辅修制度、建立健全学分制等,扩大学生的学习自主权,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实行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不断完善学业预警和学习帮扶机制,加强创新创业服务,让学生们能获得各种成长成才路径和支持。
问:植根东莞,学校在服务和支撑东莞、广东经济社会建设发展方面有什么重要作为?《行动计划》实施后,又将有哪些新动作?
成洪波:东莞理工学院主动融入区域创新体系,扎实推进产学合作、协同育人,着力培养知行合一的实干型人才。学校瞄准地方需求,重点建设智能制造、绿色低碳、创新服务这三大新型学科专业集群,加快推进一批学科交叉创新平台项目建设,提升服务支撑引领产业发展能力。
如,学校深入开展产学研合作,与横沥镇共建“模具产业协同创新中心”“先进机械(模具)制造应用型人才协同培养基地”,共建15个实验室,400多名学生在基地实习、就业、创业,孵化一批创新型企业。近期,我们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上又有好消息。首台用户谱仪“东莞理工学院中国散裂中子源多物理谱仪”进入机械设计制作阶段;“广东省普通高校机器人与智能装备重点实验室”获批为广东高校重点实验室。
我们要坚定为创新驱动发展服务的使命自觉,弘扬追求卓越的实干家精神,努力创建一流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加快建设新型高水平理工科大学,为广东实现“四个走在全国前列”作出贡献。
《行动计划》亮点纷呈
一个总体建设目标:全面深化学校综合改革,全方位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现代产业体系布局,促进学科交叉创新,推动专业跨界融合,建设“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打造优质课程体系,开发先进适用教材,健全质量保障制度,构建产业发展需求导向鲜明、产学研用协同育人机制完善、创新创业教育成效明显、现代信息技术运用充分、国际交流合作开展深入、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始终的一流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三步走”规划:到2020年,一流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基础全面夯实。三分之一工科专业通过专业认证,深化现代产业学院内涵建设,成为地方高校新工科建设的全国标杆;到2022年,一流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基本形成。扩大教育开放合作,把国际优质教育资源以及大湾区、大平台和大产业的创新资源转化为人才培养能力;到2025年,一流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全面建成。产学融创特色鲜明,为国家和区域创新驱动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十大主要建设任务:加强党对本科教育教学工作的全面领导、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本科教育全过程、全面提高教师教书育人能力、大力推进一流应用型本科专业建设、构建一流应用型课程体系、深化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学改革、完善协同育人机制、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推进国际合作育人、建设本科教育卓越质量文化。
优化专业结构和布局:打造智能制造、绿色低碳和创新服务等三个学科专业集群。到2025年,建成60个左右高质量本科专业。其中理工科专业占比达到70%,各专业服务区域产业发展需求的支撑度明显增强。
加强专业内涵建设:到2025年,80%以上的专业达到专业认证标准;80%以上的专业达到“双万计划”质量要求。
加强专业课程建设:到2025年,校企共建项目型课程500门。推进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拓展和建设200-300个优质校外实习基地,大幅提高集中实践教学比例。
推动课堂教学革命:到2025年,全校小班化教学比例达到70%,探究式教学课程比例达到50%。
完善协同育人机制:深化协同育人机制改革,健全学校教师与行业专家“互聘”机制,促进双向交流;打造现代产业学院品牌,着力培育一支“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重点建设一批建设成效显著、育人能力卓著的全国标杆性现代产业学院。
提高创新创业教育水平:结合项目化方式,开发100门左右的优质创新创业教育必修课、核心通识课、公共选修课,提高创新创业基础课质量。
推进学生培养国际化:与世界知名大学开展多类型合作交流,到2025年,80%以上的学生具有国际化和跨文化学习经历。把中法联合学院建成国内一流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
数读莞工
人才:2015年9月以来引进高层次人才、优秀青年博士456人。其中院士11人,长江学者10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0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杰出人才10人,领军人才36人。
科研:建有省级科研平台26个、市级科研平台32个;承担国家级重点科研项目150项;科研总经费持续攀升,2018年达到4.7亿元;专利申请和授权数量持续攀升,2018年分别达到2454件、551件。
产学研:建成2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9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省级协同育人平台,7个现代产业学院。
服务地方:科技资源大数据研究与成果转化服务平台“科学家在线”,服务全国技术需求企业12000多家,服务广东技术需求企业611家,服务东莞技术需求企业159家,预计技术开发成交额达6000万元。
学科与专业建设:现有6个省级优势特色重点学科;3个广东省高校“冲补强”重点建设学科;首批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4个。大力发展优势特色专业和新兴学科专业,本科专业增加到48个,理工科专业占62.5%。2018年5月,获批为新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与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英国诺丁汉大学等启动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
学生培养:近5年最终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8%以上;近5年用人单位满意度平均在95%以上。
创新创业:建成20000多平方米学生创新创业实训实践场地,每年安排1000万元专项资金扶持创新创业活动,近3年共资助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国家级立项120个,省级立项250个。
国际交流合作:与24个国家和地区的47所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与交流关系。在悉尼、温哥华设立2个海外创新中心。累计派出教师、学生赴国(境)外学习交流分别达500多人次、1000多名。(完)
题图:1月11日,由东莞市委宣传部、东莞理工学院联合主办新闻发布会公布了东莞理工学院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建设工作进展并发布《东莞理工学院争创一流本科教育2025行动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