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将携手深港打造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东莞将携手深港打造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中美创新时报东莞1月17日讯】(记者郭文君)1月16日,东莞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开幕,东莞市市长肖亚非代表市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

去年,东莞交出了一份靓丽的发展成绩单:全市生产总值预计达到8300亿元,同比增长7.5%左右;进出口总额突破1.3万亿元,排名全国第5;规上工业企业突破1万家,排名全省第1;市场主体突破115万户,排名全省地级市第1……

政府工作报告还释放出一些东莞未来发展的全新信号:首次提出东莞要打造粤港澳大湾区重要节点城市;推进“中子源—光明科学城”主通道规划建设,与深港携手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滨海湾新区争取创建自贸区新片区。这些信号,意味着东莞在粤港澳大湾区和国家发展大局中的重要性有望进一步提升。

首提打造大湾区重要节点城市

进入2019年,有关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消息越来越密集。当前,粤港澳正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充分发挥三地综合优势,建设富有活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目前,粤港澳大湾区经济总量已超过旧金山湾区,接近纽约湾区水平,进出口贸易额约是东京湾区的3倍以上,区域港口集装箱吞吐量约是世界三大湾区总和的4.5倍。

从政府工作报告看,东莞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决心和动作也不断升温。政府工作报告围绕全力打造“湾区都市、品质东莞”的战略任务和价值追求,提出坚决打赢“九大攻坚战”,着力提升“九大品质”。其中,“湾区都市”的提法就是对粤港澳大湾区的直接响应,“九大攻坚战”的第一项便是“坚决打赢湾区建设攻坚战,着力提升开放合作品质”。

报告直接指出,把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作为东莞新时代深化改革开放的“纲”,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大机遇、大文章,更加主动地从整个湾区层面来谋划和推动自身发展,着力打造大湾区先进制造业中心、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全面开放合作先行区、高品质低成本的现代生态都市。报告也提出了具体目标指向,要使东莞“在大湾区和全国发展大局中的地位进一步提升”。

交通网络的多元化、快速化被认为是资源融合集聚的重要核心。随着港珠澳大桥的通车和深中通道的建设推进,香港、深圳、广州等先进城市的产业、科技和人才等资源要素的溢出效应将由更广阔的腹地来承接和分享。

在大湾区城市群处于区域分工格局调整的关键时期,东莞也面临机遇与挑战并存的“窗口期”。为了强化下一步的发展优势,立足作为大湾区几何中心的地理特点,东莞不再满足于做单一的产业之城,报告首次提出要将东莞打造成为“粤港澳大湾区重要节点城市”,由此迈向重要的综合性节点城市。

从粤港澳大湾区的地图上看,环绕珠江口的湾区东岸与西岸连成一个对角A字型,随着虎门二桥的建成通车,深茂铁路、莲花山过江通道等跨珠江口通道建设,东莞将搭建起整个大湾区东西两岸融合发展的一条重要连接轴,成为东西两岸半小时经济圈交汇的核心区域。

赣深客专东莞段、佛莞城际的加快建设,穗莞深城轨的开通,东莞将构建对接湾区主要城市“1小时交通圈”。同时,大力推进与广州、深圳7条城市轨道的连通,则体现了东莞全面对接大湾区两大中心城市的力度,有望形成交通互联、产业互动的合作发展新格局。

报告还透露了另一个重要交通设施的信息——广深第二高铁的建设及始发主站的规划。东莞市轨道交通局局长李天海介绍,目前广深高铁的运能已经相对饱和,但从深圳、东莞出发向北的高铁出行需求仍有较大缺口,广深第二高铁的规划和建设十分迫切。他透露,按照目前的规划广深第二高铁会经过东莞并在东莞设置一个高铁站,这样未来就有更多高铁列车从东莞始发向其他城市。

增强重大科学设施集聚协同效应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创新体系合作的重要产物——“中子源—光明科学城”主通道的规划建设,此次也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度亮相,这是东莞聚集全球创新资源、服务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战略的重大举措。报告称,东莞将加强与深圳光明科学城、港深落马洲河套地区的协同合作,推进“中子源—光明科学城”主通道规划建设,增强重大科学设施集聚协同效应,携手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是国家科技领域竞争的重要平台,是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基础平台。申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成为全国各地抢占科技创新高地的重大举措,深圳、武汉、成都、南京、西安等地都在积极申建。

近年来,一批国家大科学装置、重点实验室在东莞的布局,也增强了东莞与深港携手打造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底气。2018年9月,全球第四台、中国首台散裂中子源装置在东莞顺利通过国家验收,由此对全球顶尖人才磁吸效应正在加速放大。去年2月揭牌的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目前已吸引了中科院、哈工大、北大等首批10支全球顶尖创新研发团队加入。报告指出,东莞将继续推进散裂中子源二期建设,加快谋划南方光源等大科学装置,对标国家实验室加快建设松山湖材料实验室,打造世界级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

依托粤港澳大湾区,尤其是依托香港、深圳、广州、东莞等城市所形成的科技创新协同优势,建设综合性国家创新中心,有助于将粤港澳大湾区形成现代化国际化协同创新区域,同时,亦能有效发挥深圳、东莞等地改革开放前沿、市场机制完善等优势,以产业创新牵引技术创新、带动科学研究。

东莞市委书记梁维东于1月15日参加市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第一次分组讨论时也表示,东莞正在努力成为综合性国家创新中心的主要组成部分,这对东莞来说是创新量级的巨大提升。

滨海湾新区争创自贸区新片区

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东莞对接粤港澳大湾区的“三大战略平台”也首次浮出水面。    空间的集聚,产生发展的新力量。对标国内南京、宁波、成都、武汉等“万亿俱乐部”兄弟城市,近年来,纷纷在高新区等创新集聚区和大平台里布局万亿产业,通过产业要素的高度集聚,来激发出发展的新动能,不断提升城市的竞争力。

东莞近年的转型升级亦受益于创新大平台。松山湖高新区经过“18年磨一剑”的发展,担起了推动经济模式转变、缔造新的增长引擎、再造一个新东莞的使命。

在新的发展阶段,东莞下一步增长的集聚平台在哪里?政府工作报告给出了回答。

东莞将加快打造对接湾区三大战略平台:力争把滨海湾新区打造成为新时期代表东莞参与大湾区建设和对外开放的战略平台;力争把中子科学城打造成为东莞参与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重要支撑平台;力争把水乡新城片区打造成为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新增长极。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报告提出,滨海湾新区将加快集聚高端制造业总部、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强与港澳台、前海、南沙合作,争取创建成为自贸区新片区,并逐步建设成为国家级重大发展平台。

去年,中央为了更好发挥上海等地区在对外开放中的重要作用,决定增设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新片区。2018年,省政府提交省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的关于推进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情况的报告中也提出,广东自贸区目前已基本完成了国务院印发总体方案中规定的各项改革试点任务,我省未来将试点赋予自贸区省级经济管理权限,同时推进广东自贸区扩区,并为汕头经济特区等地争取新一轮改革开放的新平台。

此次政府报告中出现滨海湾新区争创自贸区新片区等提法,或意味着滨海湾新区也将争取自贸区扩区的政策红利,有望通过自贸区一系列金融、税收、产业、人才等优势,加速全球高端经济要素集聚,加快建设高水平对外开放门户枢纽。(完)


中美创新时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