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创新时报

“初创公司在深圳存活几率更高”

【中美创新时报深圳1月11日讯】(记者张秀娟)7年前,由于电子业的不景气,北上深圳多年的香港人Sam开始调整自己的创业方向,进入智能穿戴领域,并于2015年成立舒糖讯息科技(深圳)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舒糖科技”)。

同一年,在香港理工大学读博二的林恒一,获得香港理工大学和香港数码港的基金支持,踏出创业第一步,成立万家智控有限公司,为智能化大厦提供解决方案。2016年,林恒一及其团队进驻前海深港青年梦工场,扩大研发智能硬件的研发团队,成立深圳凝方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凝方科技”)。

2016年,香港大学计算机科学专业毕业的辛子隽从国泰航空创新中心出来创业,推广以无人机等设备对大楼进行人工智能预警检测,以此提高检测效率、降低维修成本。2018年3月,辛子隽团队也进驻前海梦工场,成立维视拍科技(深圳)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维视拍”)。

3家科技企业都由香港人创办,且都与人工智能相关。在他们眼中,对于创新创业,深圳在政策扶持、风险投资、人力资源等方面已十分成熟和完备。随着广深港高铁和港珠澳大桥的开通,粤港澳大湾区实现1小时生活圈,再加上港澳台居民可申领内地居住证等新政的出台,香港人在深创业利好增多。

不约而同看中AI应用市场

2012年,已在深创业21年的Sam开始调整自己的创业方向,从电子业走入细分领域做智能穿戴。“当时市场还没有智能穿戴产品,三星、苹果在2013年才推出智能手表,如何在大企业夹击下突破重围,是我当时在思考的事。”Sam说。

当时,Sam的父母和大伯相继患上糖尿病,每天扎手指十分痛苦,于是他想到做一款能测血糖的智能穿戴设备。随后,Sam联系到在这一领域已有研究成果的香港理工大学博士李志光,共同解决技术与商业化问题。

2015年10月,Sam成立舒糖科技,落户南山,并获得深圳市科创委资助,与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香港远程医疗协会展开合作,为用户提供精准指导方案。 “我们研发的智能手表应用人工智能技术搜集数据,可以实现完全无创监测血糖,计划于今年3月上市。”Sam说。

林恒一在香港理工大学电子计算学系读博二时,就已确立了自己的创业梦想。“那时虽然在做研究,但我更渴望将研究与实际应用结合,所以我选择边读博边创业,这对自己也是一个挑战。” 

林恒一说,2012年,香港特区政府规定写字楼须提交《能源审核报告》,而市场上的顾问公司、IT公司并没有研发一套系统去评估一栋写字楼的空调系统、照明系统等相关数据。“对这些系统进行管理分析能产生非常多有意义的数据,如人流、温度等。如果把这些传统设备智能化、网络化,并上传云端,则可将用户对于设备的使用情况反馈给供应商,从而使供应商能提供更好的服务。”

瞄准这样的市场空档,加上自己的计算机专业背景以及博士期间重点研究运用楼控管理系统节能减排的问题,林恒一开启了创业之旅,并在创业之初就拿下了香港太古地产写字楼的订单,前年又协助香港恒基地产北角京华道甲级写字楼做楼宇优化。

港籍青年辛子隽则是2016年从国泰航空创新中心出来创业的。“当时在国泰航空,我负责的项目是以最新的技术来检测飞机,研发的产品投入到米兰、台北国际机场应用后,效果十分理想。后来我从这个角度去想,是否能用无人机来检测建筑物?于是开启了创业之旅。”辛子隽说。

这是进入内地市场的黄金期” 

在香港的业务逐渐稳定、产品渐趋成熟,林恒一的团队开始有感于内地经济和科技的高速发展。“各大省市都在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林恒一认为,这是北上进入内地市场的黄金期。“在得知前海对香港创业者的支持后,我立刻咨询负责前海面向香港招募创业青年的香港青年协会,得到的回复是名额已满,但我并没有放弃。后来我接触到前海厚德创业孵化器董事长邓永强,得到了一个路演机会。”林恒一回忆,对于是否有机会进驻前海,当时心里并没有底。幸运的是,路演不久后,就收到了进驻回复。凝方科技于2016年3月,正式入驻前海梦工场。

落户深圳后,林恒一发现,内地市场很多时候要“拼价格”,照搬香港“用项目积攒口碑”的打法并不可行,且人力等很多条件跟不上,于是将深圳公司业务集中于研发智能硬件,通过前海创业平台吸纳科研人才,加快研发周期,使产品能加快步伐推向市场,然后通过与房地产公司合作打开市场。

进驻前海两年,林恒一收获了许多意外之喜。“前海的创业资源丰富、配套成熟,不论是市场,还是政府部门都能使初创公司将更多精力聚焦于产品研发,并且帮助创业者对接很多VC(风投)以及企业资源。进入梦工场后,我的团队知名度大大提升,经常获邀成为内地及香港媒体、大学等机构的采访对象。更令我意想不到的是,在前海接触到不少前来考察的香港企业,这也促进了我们在香港的业务发展。”林恒一说。

辛子隽决定北上深圳,也是为了寻求更多投资机会。2018年初,通过香港青年事务委员会,辛子隽对前海深港青年梦工场有了初步了解,同年3月即带领团队入驻办公。在深创业伊始,为更好地适应内地市场、拓展公司业务,辛子隽与团队全身心投入工作,时常讨论业务到深夜12时,“但我不觉得累,因为我们在创造价值”。

辛子隽成立的维视拍,以无人机等技术在建筑物外进行检测,用不同传感器收集数据并分析,得出建筑物损耗程度。“香港对建筑物检测的传统做法是通过有经验的工程师目测判断,看到问题才会深入去查找。而如果他看不到或者经验不足,那么安全隐患就无法排除。现在,我们将人工检测变为靠不同领域设备搜集数据检测,可节省人力及维修成本。”辛子隽说。

但是,产品面向市场时也碰过壁。“在香港主要是接受程度方面的问题,而在内地则是技术认证问题。”辛子隽认为,香港倾向于传统做法,而维视拍的技术比较新颖,所以需要经过客户较长时间的观察才会被采纳;而在内地,需要拿到国家相关技术认证,才能更好地拓展市场,但获得技术认证难度较大。相比较之下,维视拍的项目在香港更易推广。

但辛子隽认为,相比香港,A轮融资之前的初创公司在深圳存活几率更高。“我们来到前海发展,也是看中了政府的扶持政策和租金优惠。”他说。

2018年,辛子隽和林恒一都参加了“招商杯”前海粤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大赛,他们都期望通过比赛结识更多志同道合的投资人及合作伙伴。

“香港的创业价值观也在改变”

“香港是金融业与服务业非常发达的地方,而对科技创新领域的支持,则在近几年才开始加强。”林恒一表示,在香港,成立研发团队成本很高,相比创业公司,大企业往往被资本市场优先考虑。

另外,人才是科技公司在港创业的另一掣肘。一方面,香港的科技人才比较贵,初创公司一般雇不起;另一方面,香港人的创业意识不强。“深圳的创业热度和创业氛围,让这里更容易获得有创业心态的人才。并且,我们在深圳招工的成本也比在香港低。”林恒一说。

Sam也持类似的观点,“在香港进行科技创业,项目不仅难获得投资人的青睐,还要背负高昂的地租和人工,这让很多创业者不得不选择一条更稳妥的发展道路。”Sam说,“资金非常重要,虽然香港有很多国际投资,但大多都流向金融领域。” 

投资环境也是Sam和林恒一感受最深的地方。“虽然香港也有完备的孵化器,但香港的投资人更喜欢传统投资,对于模式创新的投资较少。”Sam说,目前公司的融资都是来自内地。

“虽然香港对科创投入比较保守,但这两年,香港的创业氛围越来越浓厚。”Sam说。辛子隽也看到了这一点。“我这个年龄段毕业后基本是去大企业工作,但现在看到小我几届的师弟师妹都加入了创业大军,这和香港社会的大环境、价值观转变有关。”辛子隽认为,“如果年轻人都不去创业,会影响香港的发展优势,政府部门也看到了这一点,所以现在加大投入,支持鼓励年轻人创业。”

“大湾区1小时生活圈符合期待”

如今,除了深圳,林恒一还计划到珠海开拓新的销售市场。他认为,自己可以充分利用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的资源和优势,让公司发展得更快。“比如我在深圳前海可以招纳许多科研人才,同时,深圳周边城市工厂众多,也可以支持我们智能硬件的生产。另外,许多人才政策对创业团队还有一定补贴。而珠海等地可做销售和后台支持。香港作为我们的总公司,可以在管理方面发挥优势。”林恒一说。

随着港珠澳大桥和广深港高铁的通车,粤港澳大湾区几大城市之间的路程都在1小时内。由于经常往返港深两地,家住香港元朗的林恒一从深圳湾口岸过关来前海的时间,甚至快过去港岛。“大湾区1小时生活圈完全符合我对1小时生活圈的定义。”林恒一坦言,自己对大湾区互联互通有更多期待,他希望地铁等公共交通能够尽快完善。

2018年9月1日起,港澳台居民可申领内地居住证新政的出台,让林恒一感到香港居民能在内地更为便利地享有相关权利和基本的公共服务。同时,他也希望政府能出台政策,让香港户籍的团队成员能以更快捷便利的程序引入并落户,方便深港两地创业团队深入交流。

此前深受资金流通困扰的辛子隽和Sam,则感受到了移动支付的便捷。“从香港转到深圳的研发资金,转账手续繁琐,每次还需要做合同,到银行签名盖印,很浪费時間。现在通过手机就能实现转账,十分便捷。”辛子隽说。(完)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