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9日至10日,上合组织青岛峰会顺利召开,由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何镜堂院士团队设计的主会场青岛国际会议中心首次投入使用。这座“青岛新地标”犹如展翅腾飞的海鸥,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近日,何镜堂向记者讲解主会场设计理念和背后故事。
【中美创新时报广州6月13日讯】(记者马立敏 华轩) 6月9日至10日,上合组织青岛峰会顺利召开,由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何镜堂院士团队设计的主会场青岛国际会议中心首次投入使用。这座“青岛新地标”犹如展翅腾飞的海鸥,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近日,何镜堂向记者讲解主会场设计理念和背后故事。
3周敲定建筑设计方案
“我们设计建筑就是这样,做好一天马上就想改动它,总是精益求精。”80岁的何镜堂精神抖擞,谈起青岛国际会议中心的设计过程滔滔不绝。
去年9月初,何镜堂团队应邀赴青岛奥帆基地考察项目场地。主会场选址依山面海,风景优美。“山、海、城、湾”融合为一体的场地环境激发了设计团队的创作热情。
立足于多年来承担国家重大项目设计的经验与积淀,何镜堂团队经过充分的讨论,在2周的时间里便拟定了3个方案。“3个方案各有非常亮眼的‘创意’,有的强调突出海滨城市特色,有的强调建筑线条的艺术感,有的强调建筑整体的庄重感。”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工作一室(建筑创作中心)副主任张振辉回忆道。
经过又1周的“头脑风暴”,设计团队将3个方案优选融合,提出了以“腾飞逐梦,扬帆领航”为理念的建筑设计方案。方案强化“山海轴线”,突出“山水一体、海天一色”的环境氛围,融合中国传统建筑形制,进行现代演绎,采取了水平三段式的建筑形制。两侧翼角起翘,展翅腾飞,中间十字交汇,形成滨海殿堂的中国主轴。
“明确的中轴线,具有对称的传统特色。两翼又有扬帆的飘逸与动感,展现了海纳百川的宽广胸怀,体现了合作、互利、共赢的时代思想。”何镜堂说。
以“工匠精神”精益求精
如今站在青岛海边远眺,青岛国际会议中心宛如一只展翅腾飞的海鸥。这一道飞扬的曲线从平面上看呈现环抱港湾的开放姿态;从立面上看则具有展翅腾飞的意向,成为此建筑设计的一大亮点。
何镜堂介绍,屋檐展翅宽度达264米,为了设计出展翅腾飞的屋面造型,设计团队学习借鉴传统中国殿堂翼角起翘工法,结合奥帆基地的场地特色,设计锤炼出一道飞扬的曲线。
与“海鸥”造型相得益彰,上合柱廊则是“重重帆影”。将柱子做成“帆影”并不容易,为了兼顾美观性和实用性,设计团队多次到现场进行一比一模拟对照。一开始,设计团队将之设计为60厘米宽,但他们仍想做得更窄些。经过连续3晚“奋战”分析结构稳定性,设计团队终于将之设计为50厘米。
青岛国际会议中心建成后受到了各方好评。何镜堂在欣慰的同时亦感慨:“建筑设计不可能百分百完美,但我们以‘工匠精神’精益求精做到最好。”他的手机里,一张密密麻麻的“飞行线路图”见证了他的精益求精。为了设计青岛国际会议中心,他曾80多次飞往青岛与中国各地。(完)
题图:何镜堂。董天健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