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工智能和民生领域创新亮相日内瓦发明展

中国人工智能和民生领域创新亮相日内瓦发明展

一年一度的日内瓦国际发明展本周迎来第46次盛会。与近年来的趋势一致,许多来自中国的发明和创新成果在展会上亮相,今年来自中国的展台面积约占整个展区的三分之一,特别是人工智能(AI)、民生等领域的发明引起广泛关注。

【中美创新时报据新华社日内瓦4月13日电】(新华社记者刘曲)一年一度的日内瓦国际发明展本周迎来第46次盛会。与近年来的趋势一致,许多来自中国的发明和创新成果在展会上亮相,今年来自中国的展台面积约占整个展区的三分之一,特别是人工智能(AI)、民生等领域的发明引起广泛关注。

中国发明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由国际应用科技开发协作网(ISTA)组织参展,这是一个由包括清华、北大、复旦、香港理工在内的27所著名高等学府联合建立的组织,其中知名专家教授和大学生是发明主力;二是由独立发明人、中学生、企业代表等组成的代表团。

人工智能近年来成为全球竞相发展的热点,本次展会上来自香港和内地的几项发明将人工智能和医疗结合,成为精准医疗和远程医疗的应用范例。

香港中文大学医学影像计算研究中心主任、术康医疗首席技术官王德峰教授团队带来三款人工智能手术机器人:术康医疗神经外科手术机器人、口腔科种植牙手术机器人、骨科手术机器人。这些机器人可提高手术精度并降低人工操作的风险,使许多高难度、高精度的手术也能在级别较低的医院进行,有助于解决医疗资源紧缺问题。

以口腔科手术机器人做种植牙手术为例,机器人在手术前就可根据患者口腔扫描数据计算出虚拟种植牙方案,手术过程中如果患者发生位移,机器人会实时调整位置,精准度得以极大提高。王教授介绍说,按目前种植牙每颗1万元人民币计算,其中种植体只占五分之一,其余都是医师人工费,这种机器人可让费用大大降低,“好的技术一定是安全、智能、好用、不贵的”。

复旦大学智能机器人研究院副院长张文强团队将人工智能和中医结合,带来了中医辅助诊断机器人“复旦小华”。据介绍,该项目同上海中医药大学合作,通过机器深度学习和算法将中医诊断标准量化,让机器人也能通过望、闻、问、切实现中医的面诊、舌诊、脉诊等辅助诊断。目前复旦大学机器人智能实验室团队研发的智能机器人已经到了第六代,今后还会继续推进医疗机器人的远程诊断和实时辅助功能。

“技术的发展和推广离不开产业应用或需求的推动。”张文强说。中国电子学会发布的《2017年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报告》显示,中国服务机器人需求潜力巨大,家用市场引领行业快速发展。

据此次香港代表团领队、香港发明创新总会会长吕新荣博士介绍,今年香港高校派出了有史以来最大阵容参展,不少发明创造直接和大众民生息息相关。儿童近视在华语地区相当普遍,香港理工大学眼科视光学院主任杜嗣河教授团队研发出一种能控制近视的“光学离焦”眼镜,可减慢儿童近视加深速度。

杜教授说,儿童发育期间眼球因迅速成长而被“拉长”,容易导致进入眼睛的光线聚焦在视网膜前方而非视网膜上,形成近视。这种新型镜片会在视网膜上产生一个清晰影像,同时视网膜前方会出现另一个离焦或模糊影像,利用眼睛自然回馈机制,减慢近视的加深速度。杜教授说,其女儿在佩戴“光学离焦”镜片两年后,近视度数增加几乎为零。目前这种眼镜已进入审批最后阶段,预计今年夏天在香港和内地上市。

日内瓦国际发明展创办于1973年,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发明展之一。今年展会于4月11日至15日在日内瓦Palexpo展览馆举行,共吸引了来自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000余项新发明参展。(完)


中美创新时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