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首个民族资本工业企业由南海人创办?
中国第一家近代民族资本工业企业是哪一家?这是一道中学历史考题。按照目前使用的中学历史教科书,答案是:上海发昌机器厂。
【中美创新时报南海4月12日讯】(记者盛正挺)中国第一家近代民族资本工业企业是哪一家?
这是一道中学历史考题。按照目前使用的中学历史教科书,答案是:上海发昌机器厂。
创办于南海西樵的继昌隆机器缫丝厂,也曾被认为是中国近代民族资本工业的起点,但其创办时间比上海发昌机器厂略晚几年。
不过,佛山市南海区地方志办的一个新发现对此提出了不同意见。据《南海市志(1979—2002)》副主编、广东省情专家库专家张莹发表的《中国第一家近代民族资本工业再考证》一文,南海区丹灶镇良登村人陈澹浦在广州创办的“陈联泰机器厂”早于上海发昌机器厂,并更早使用车床进行生产,应是中国第一家近代民族资本工业企业。
发昌、继昌隆都不是“第一家”
丹灶人创办的“陈联泰”一直被忽视
对于“中国第一家近代民族资本工业企业是哪家企业”这个问题,一直以来并存两种说法:一说是广东南海继昌隆机器缫丝厂;另一说是上海发昌机器厂。而张莹发现,有一家被学界忽视的近代民族资本工业企业,创办时间早于继昌隆和发昌,发展规模也更大。这就是广州的陈联泰机器厂,创办人是今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丹灶镇良登村的陈澹浦。
1957年,《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将继昌隆机器缫丝厂作为中国近代民族资本工业的开端。同年,四川财经学院(现西南财经大学)教授李运元在《财经科学》上发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近代工业的产生》论文,提出“第一家完全商办的资本主义新式工业,是1873年广东南海陈启沅创办的继昌隆缫丝厂”。1979年,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孙健在《学术研究》上发表的《中国第一家民族近代工业的出现》一文中,也将广东南海的继昌隆机器缫丝厂定为“第一家”。
继昌隆机器缫丝厂是中国第一家民族近代工业企业的观点主导了20多年。
上世纪70年代,上海发昌机器厂为中国第一家近代民族资本工业企业的观点开始在一些史学著述中出现。例如,1976年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国近代史稿》。1981年,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徐新吾在《社会科学》上发表《我国第一家民族资本近代工业的考证》论文,将上海发昌机器厂与广东南海继昌隆机器缫丝厂相比较,论述了中国第一家近代民族资本工业企业是上海发昌机器厂的观点。
此后,“发昌说”与“继昌隆说”并存,并趋于主导,如《中国近代史》《简明中国近代经济史》等著述都采用“发昌说”。
目前中国中学使用的四个版本的历史教科书,虽未明确表述“第一家”字样,但普遍把“发昌”列在“继昌隆”之前。
“继昌隆机器缫丝厂和发昌机器厂是中国最早一批出现的近代民族资本工业企业,但是不是第一家还需商榷。”基于自己的多方调查、考证,张莹对“发昌说”和“继昌隆说”提出异议。
她从2011年开始,从南海地方史志的角度关注、研究近代早期民族资本工业的发展,在重新考量这个问题时发现,有一家被学界忽视的近代民族资本工业企业,创办时间早于继昌隆和发昌,发展规模也更大。这就是广州的陈联泰机器厂,创办人是今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丹灶镇良登村的陈澹浦。
“一直以来,或许是由于陈联泰机器厂产生时间太早,历史资料十分匮乏,学术界对这家民族资本工业企业的研究极少,关于它的学术研究文章也几乎看不到,在学术网站‘中国知网’上输入‘陈联泰机器厂’,搜索结果为零,而搜索‘继昌隆’‘发昌’,相关研究文章甚多。”张莹说,除了在广东、广州、南海等地方志书里有一些记述外,陈联泰机器厂的历史地位和价值在学界尚未得到应有的重视。
陈联泰的创办比发昌早29年
两者都是从“号”起步,后更名为“厂”
发昌由中山人方举赞于1866年创办,陈联泰由丹灶人陈澹浦于1837年在广州创办。“陈联泰号在没有改名为陈联泰机器厂之前,已经是一家规模较大、设备完备、技术先进的近代工业企业,自19世纪40年代中后期到80年代改名前,数十年稳居广州近代民族资本工业企业之首。《广东省志》《广州市志》对此均有相关记述。”
凭什么说陈联泰机器厂的创办早于发昌机器厂?为何说陈联泰机器厂是中国近代民族资本工业企业?
鸦片战争以后,在外国资本主义入侵的冲击下,中国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结构被打破,开始出现民族资本主义工业,陈联泰机器厂、发昌机器厂、继昌隆机器缫丝厂、贻来牟机器磨坊、巧明火柴厂等都是最早一批登上历史舞台的民族资本工业企业。其中,继昌隆、贻来牟、巧明创建于19世纪70年代,创办的时间比陈联泰和发昌晚,这个没有争议。
那么,陈联泰和发昌到底谁的创办时间更早?
按照史料记载,上海发昌机器厂由广东中山人方举赞于1866年创办,创办时名为发昌号铁铺,专为外商船厂“老船坞”锻制修配轮船零件。1869年,方举赞购置两台车床,业务发展后增加蒸汽动力设备,发昌号铁铺改为“发昌号铜铁机器车房”;1876年,以“发昌铁厂”之名在《申报》刊登广告;翌年,造出脚踏车床。19世纪70—80年代是发昌发展的鼎盛时,制造小火轮、车床、汽锤等各种机器,还制造了“淮庆号”“泰通号”“汉阳号”轮船。
而学界对陈联泰的研究很少,陈联泰在史料中很难找到。目前使用的历史教科书中就完全没有关于陈联泰的记载。
根据张莹的多方考证,陈联泰机器厂由广东佛山南海丹灶人陈澹浦于1837年在广州创办,创办时名为陈联泰号五金铺。
1965年6月出版的《广东文史资料》第20辑中有一篇文章——《陈联泰与均和安机器厂的概况》。文中对陈联泰机器厂有如是表述:“初时是一间家庭手工作坊,以制造缝衣针及修理各种五金器械为业,由于工艺好,经营老实,业务逐渐兴盛起来,自己还仿制了木制的脚踏车床。其时,外国船只往来香港广州间日渐频繁,每当轮机发生故障时都需要就地修理,开始是利用陈联泰工场和工人,由轮机的司机来指导工作,陈澹浦从中学会了轮机修理和安装技术,业务增进,招收工人和学徒,改进生产技术。”
“陈联泰号在没有改名为陈联泰机器厂之前,已经是一家规模较大、设备完备、技术先进的近代工业企业,自19世纪40年代中后期到80年代改名前,数十年稳居广州近代民族资本工业企业之首。《广东省志》《广州市志》对此均有相关记述。”张莹表示,虽然陈联泰数十年一直沿用初创时“陈联泰号”的名,但它的发展规模、技术水平已经与创办之初不可相提并论,最迟在19世纪50年代,“陈联泰号”制造并使用车床,招收工人扩大生产,培养技术人才,已经发展成为一家技术力量雄厚的近代民族资本工业企业。
是否使用车床是评判标尺
陈联泰曾造出中国首台“工作母机”
从中国近代社会背景和民族资本工业发展的状况来说,衡量民族资本工业是否近代化的标尺是有否使用车床。张莹表示,1840年鸦片战争后,陈联泰为了满足外国商船修理的需要,在19世纪40—50年代仿制西方现代车床,制造出中国第一台木制足踏车床,比上海发昌1869年购置车床、1877年自制木制脚踏车床早了10多年。
张莹认为,企业名称并不能作为衡量民族资本工业近代化的主要标尺。从中国近代社会背景和民族资本工业发展的状况来说,衡量民族资本工业是否近代化的标尺是有否使用车床。不论从创办时间,还是使用车床的时间来看,陈联泰都早于发昌。
车床是制造及修理一切机器的机器,亦称“工作母机”,是西方工业近代化的重要标志,鸦片战争后由西方率先传入广州的近代工业机器。
由于中西方工业近代化进程及技术水平不同,因而划分工业近代化的时间和技术水平有所差异。在西方,以18世纪90年代英国瓦特改良并发明出工业用的蒸汽机和莫兹利创制用丝杆传动刀架的现代车床,引发工业革命为开端。在中国,由于民族资本工业起步晚,且是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背景下产生的,没有资本积累,生产力落后,因此学界一般认为企业使用车床作为中国民族资本工业近代化的开端。
19世纪中叶,在欧美一些国家、日本和中国,足踏车床与蒸汽动力车床并行使用。这个时期的足踏车床,已经不是古代的简单机械,而是具备床体、刀架、尾架、齿轮、丝杆、螺母等构件的复杂机械,床体有铁制的,也有木制的,其他关键部位是钢铁材料,也就是说足踏车床,除了动力使用人力,其机器构造、工作原理与蒸汽动力车床相仿,具备“工作母机”性质,与传统小手工业相比,是生产力的一次飞跃。因此,学界将木制脚踏车床的使用也纳入企业近代化的标志物。
1981年第3期《社会科学》有文记载:“由于资金条件、技术条件以及中国的工资水平低下等原因,出现了很多采用以手工来推动机器设备的情况,甚至有些长期没有改装动力。像中国民族资本船舶修理与机器制造工业,全部是从手摇与足踩车床开始的,但车床已是近代机器中工作母机的性质。”
张莹表示,1840年鸦片战争后,陈联泰为了满足外国商船修理的需要,在19世纪40—50年代仿制西方现代车床,制造出中国第一台木制足踏车床,比上海发昌1869年购置车床、1877年自制木制脚踏车床早了10多年。正因为陈联泰自制并使用了车床,生产力及船舶修理技术水平大幅提高而被外国船商所青睐,业务激增,经营兴盛,大量招收工人和学徒,生产规模不断扩大。
“清代广州陈联泰机器厂创办的时间比发昌机器厂早29年,步入近代化的时间比发昌早10年以上,无疑是中国最早出现的近代民族资本工业企业,这是在中国近代民族资本工业史上被忽略的史实。”
张莹的《中国第一家近代民族资本工业再考证》一文,在2017年第五期《广东史志》上发表。在中山大学岭南文化研究院2017年11月举办的“岭南文化学术年会”上,张莹的这一考证也引起了与会学者们的关注。
■相关
不善起名导致被埋没?
陈联泰从“号”改“厂”比发昌晚了6年
陈联泰和发昌在成立之初都以“号”为名,即陈联泰号五金铺、发昌号铁铺,为什么晚于陈联泰创办的发昌被后世认为是中国第一家近代民族资本工业企业呢?张莹认为有两个原因。
一个原因是,发昌在1869年购置了两台车床,1877年制造出脚踏车床。作为“机器之器”“工作母机”,有否使用车床是衡量企业近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尺,在发昌被认为是中国近代最先使用车床的民族企业的前提下,自然将其定为中国第一家近代民族资本工业企业。
还有一个原因是,后世在研究发昌时大多将其称为“发昌机器厂”,发昌给人一开始就是机器厂的感觉。事实上,发昌1866年创办时称发昌号铁铺,三年后,即1869年改名为“发昌号铜铁机器车房”,1876年称“发昌铁厂”。而何时更名“发昌机器厂”则尚未见到确切的记述,多为后世所述。
如果以“发昌铁厂”的时间比较的话,1837年创办的陈联泰号五金铺,43年后,即1882年才改名陈联泰机器厂,比发昌改为“厂”的时间晚6年。在现今直观、简单认为“号”是小作坊,“厂”才是企业的观念下,后世将目光放在发昌机器厂也就不奇怪了。
那么,改名前的陈联泰号究竟是一间小店铺还是一家使用近代工业技术的企业?陈联泰号在改名为陈联泰机器厂之前的43年里的生产是什么状况?仅仅是人们误以为的不上规模、技术水平低下的作坊吗?非也。
陈联泰早在19世纪40—50年代就仿制了脚踏车床,使船舶机器修理技术取得突破,从小作坊发展为技术先进的半机械化机器修理企业,在十九世纪四五十年代就已是广州首屈一指的近代民族资本工业企业,在招收的工人中,培养了一批中国最早的机器修造技术人才,除当时在广州有名的陈濂川、陈桃川兄弟外,还有“精于机器,善于发明”的广东军装机器局总办温子绍。
1873年,陈联泰号工场为陈启沅创办的继昌隆机器缫丝厂制造了中国第一台机器缫丝机;1874年,广东正在筹办军装机器局,温子绍受两广总督瑞麟委派,在陈联泰号试制后膛七响连环快枪一支,仿制成功,即被委任广东省军装机器局总办;1876年,制造广东第一艘蒸汽机小火轮。能够制造这些高精机器,可见陈联泰号的设备、技术和生产水平在当时是十分先进的。
类似陈联泰号的情况也还有,如1902年制作出中国第一个旋塞阀的企业是上海的潘顺记铜作坊,1926年成功制造中国第一套1308双列调心球轴承的秦福兴五金号。虽名为“坊”“号”,但却不可否认它们作为近代民族资本工业企业的制造能力和历史地位。
近代中国,是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企业萌芽、摸索和艰难发展的时期,早期创办的企业以“铺”“号”命名的比较常见,企业发展壮大之后没有改名称的情况是客观存在的,从上述的情况可以看到,陈联泰、发昌、潘顺记等近代企业,即使发展到规模已经比较大、技术处于领先的地位,企业仍称号、坊等今天看起来不上规模档次的名称亦十分普遍。
因此,简单以企业名称是“号”还是“厂”来划分近代民族资本工业企业,或只以1882年陈联泰改名机器厂才算作企业的话,容易忽视近代民族企业在工业发展史中的实际情况、历史贡献及其历史地位。(完)
题图:丹灶人陈澹浦创办的“陈联泰机器厂”是中国近代首批民族资本工业企业,但一直被学界忽视。图为陈澹浦后人在丹灶修建的祠堂。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