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新生代科技专家”“80后海归精英”……深圳光启高等理工研究院院长刘若鹏可谓本届全国人大代表中的新锐力量。
【中美创新时报北京3月15日讯】(记者黄颖川 苏梓威) “深圳新生代科技专家”“80后海归精英”……深圳光启高等理工研究院院长刘若鹏可谓本届全国人大代表中的新锐力量。
“当选全国人大代表,我深感荣幸,也觉得肩上的责任更重了。我对不少企业、科技协会、高校等进行了广泛调研,倾听民情民意。”刘若鹏说,今年他重点关注如何更好地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科技创新等方面的问题,希望为我国实施创新发展战略贡献自己的力量。
谈创新驱动发展:已有燎原之势
2009年,刘若鹏在美国杜克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他所在的科研团队利用超材料技术研制出“隐形衣”,一时轰动业界。
次年,刘若鹏与四位小伙伴来到深圳成立光启高等理工研究院,核心技术便是超材料。短短几年间,以超材料起家的光启各项技术、产品“多点开花”。
刘若鹏告诉记者,这几年来国家越来越重视科技创新。党的十九大以来,更提出要从“高速度发展”转型为“高质量发展”。“作为一名创客,我感触最深的是,创新已确确实实成为第一生产力。”
来自科创企业,刘若鹏对高质量发展感触颇深。“我国科技创新已从星星之火逐渐发展至具有燎原之势。”他说,这是全国各行各业的共识——大家已充分意识到,高污染、高能耗的发展难以持续,创新驱动发展、树立质量标准、形成新的生产力才是未来发展的方向。
谈新型研发机构:建议出台政策帮扶
新型研发机构萌芽于广州、深圳、东莞等珠三角地区,随后迅速发展和壮大。目前广东经认定的省级新型研发机构共有219家,数量全国领先。
新型研发机构是这样一类特殊的机构:他们不同于传统的科研院所和企业,具有市场化、产业化、多元化、社会化和国际化的特性,开创了跨越式提升源头创新能力并快速实现产业化的新型科技研发模式。
“新型研发机构能以超前的产业应用设计,反向牵引技术开发研究体系的架构设计,进而缩短源头科技创新转化成为生产力的周期。这对我国实施科技创新,实现高质量发展而言均十分重要。”刘若鹏说。
然而,由于“新”,这些新型科研机构在发展过程中存在政策落地难、保障体系尚不完善等问题。刘若鹏建议,政府出台相关政策进一步明确界定新型研发机构,避免出现“新瓶装旧酒”的现象。
刘若鹏表示,新型研发机构必须是一头牵着源头科技创新,另一头直面生产力的独立组织,既有需政府支持的基础科学研究属性,也承担着将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重要使命,还需要充分通过市场化机制进行运作。(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