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人言实如今在陕西省铜川市耀州窑陶瓷发展有限公司上班,离他工位只有几公里的地方,有一处从唐到元代自下而上依次呈条状分布的瓷片文化地层剖面。
【中美创新时报据新华社西安3月7日电】(新华社记者李勇、梁娟、姚友明)江西人言实如今在陕西省铜川市耀州窑陶瓷发展有限公司上班,离他工位只有几公里的地方,有一处从唐到元代自下而上依次呈条状分布的瓷片文化地层剖面。
与在博物馆里被剖面深深吸引的游客不同,言实虽然也喜欢陶瓷,但现在他的工作重心,是带领他的团队“复活”文物,并通过3D打印技术“克隆”文物,赋予有千余年烧制历史的耀州瓷以新的文化内涵。
耀州瓷是中国古代北方青瓷的代表,创烧于唐,鼎盛于宋,与包括钧窑、汝窑、官窑、定窑和哥窑在内的中国古代五大名窑齐名。公元1084年,宋神宗钦赐给现在的铜川市王益区黄堡镇一块《德应侯碑》,碑中形容耀州瓷“巧如范金,精比琢玉”。
据史料记载,北宋年间,言实所处的黄堡镇“十里窑场红透天”,“居人以整个镇陶器为利,赖之谋生”。从宋神宗元丰至徽宗崇宁年间,即约1078年至1106年期间,耀州窑一直为朝廷烧制贡瓷。在金代,耀州青瓷依然是皇宫的御用瓷品。
“南宋沉船‘南海一号’上考古发现的两件北宋晚期的刻花青瓷瓶,就是耀州瓷作为外销瓷通过海上古‘丝绸之路’走出国门的明证。”陶瓷艺术专家孙若鹏说。
不过在经历了金末元初的战争后,黄堡镇的瓷器工匠们开始逐渐向60公里外位于群山怀抱中的陈炉镇迁徙。“耀州窑的中心发生了变化,地位也从官窑转变成民窑了,青瓷的主导地位也逐渐被画风质朴的白釉黑花瓷所替代,”瓷器专家董小兰说:“不过耀州窑的炉火历经1400年,从未熄灭。”
作为中国古代延续烧造陶瓷时间最长之一的瓷窑,近年来,耀州窑传统的小作坊式生产模式受到很大冲击:产品同质化严重,没有成规模的龙头骨干企业;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工艺和产品创新不足,人才凋零……
2009年起,商人蔡云川到黄堡镇创立了铜川市耀州窑陶瓷发展有限公司。一方面,他没有立即投入大规模生产,而是花了2年时间,对耀州窑周边陶瓷原材料进行评估走访,经过数百次工艺测试,他攻破了大规模生产耀州窑青瓷原料的技术瓶颈。
另一方面,他重金从景德镇、德化等地聘请技术团队,专门处理产品的模具等相关问题。工匠师傅来了可以走,但必须带出来几拨徒弟。现在越来越多的铜川当地年轻人开始重新回到制瓷业——这个一度被认为是低端且原始的行业中。
在蔡云川看来,中国传统文化已进入了创新发展和创造转化的新时期,千年耀瓷也到了踏上新路再出发的历史节点。最近,他和言实“复制”的闻香青瓷卮杯和青瓷坐狮在文玩市场上广受好评。“我准备在产品设计上再多花些气力,生活陶瓷艺术化,艺术瓷器生活化。”蔡云川说。
受到耀州窑博物馆里青釉胡人头像的启发,蔡云川打算在2018年针对不同国家和区域生产瓷器,实现产品出口,把铜川耀瓷厚重的文化传播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比如欧美国家喜欢盘子,我们就生产盘子类的产品;日韩喜欢用碗,我们就生产瓷碗,”蔡云川说:“这不仅是一个简单的商品交易,更是不同国家和地区人之间的一种文化交流,一种文明互鉴。”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争艳才是春。为复兴千年古瓷,铜川市政府从2017年下半年起在黄堡镇耀州窑遗址附近着力打造“耀瓷小镇”。除原有的博物馆以及耀州窑遗址等景点外,小镇将10多处倒闭企业的厂房,改造成为耀瓷产业孵化区、瓷器大师创意园区等,未来,“耀瓷小镇”将集遗址观光、研发生产、工艺体验和餐饮住宿等功能为一体。
“我们要打造‘丝路瓷都,千年名镇’,10多亿元的社会资本将在今年4月起陆续注入,三年内小镇基本成型。打造这个小镇,就是要利用陶瓷的‘黏人’属性,让多个业态与旅游业形成跨界协同发展的局面,提升项目承接能力和消费市场体量,让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丰收。”耀州窑文化基地管理委员会主任何建平说。
何建平说,未来的“耀瓷小镇”不仅要成为全中国陶瓷手工艺人纷至沓来的宝地,而且还要成为向全世界展示中国陶瓷文化的窗口。
铜川市市长杨长亚说,铜川这样因煤而兴的城市在转型过程中,就是要不断挖掘耀州窑陶瓷文化等特色文化资源,培养特色文化产业,创造更多的创业平台和就业岗位,为人民群众带来更美好的新生活。(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