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持续释放“严监管”信号 地方债风险可控

中国持续释放“严监管”信号 地方债风险可控

陆续召开的中国地方“两会”上,抓好债务存量化解和增量控制成为2018年各地防范债务风险的重点任务,释放出严控地方债风险的明显信号。

 

【中美创新时报据新华社北京1月30日电】(新华社记者 周强 杨一苗)陆续召开的中国地方“两会”上,抓好债务存量化解和增量控制成为2018年各地防范债务风险的重点任务,释放出严控地方债风险的明显信号。

辽宁省提出,着力防范化解债务风险,三年内全省化解政府性债务3000亿元以上。

云南省表示,省政府不会为州市县政府债务兜底、“埋单”,坚持“谁家的孩子谁抱走”。

贵州省则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用“政府举债终身问责”和“倒查责任制度”等办法规范政府债务。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赵锡军认为,更加注重经济质量的宏观环境约束了地方政府的投资行为,地方没有把中央下达额度用完,反映出地方举债做到了量力而行,积极防范化解风险。

财政部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末,中国地方债余额为164706亿元,控制在全国人大批准的188174.3亿元限额之内。这意味着,经过持续3年强化对地方债务的预算管理和限额管理,中国地方债风险处于可控状态。

2017年全年中国共发行地方债1134只,合计约4.36万亿元。从发行规模来看,2017年地方债发行同比减少了近三成。

事实上,为防止地方过度举债引发系统性风险,中国政府2014年便出台意见,采取“疏堵结合”方式,对地方政府债务规模实行限额管理,赋予省一级政府举债主体资格,明确只能采取发行地方政府债券举债方式,且不得为任何单位和个人的债务提供担保。

随后,财政部2015年出台配套措施明确,通过3年过渡期,针对地方政府存量债务中通过银行贷款等非政府债券方式举借部分,将由省级财政部门在限额内安排发行地方政府债券置换,以降低利息负担,优化期限结构。

截至2017年末,中国已经发行了10.9万亿元的置换债券。财政部预算司副司长王克冰披露,目前尚未置换的非政府债券形式存量政府债务还有1.73万亿元,预计今年8月底前能够全面完成置换工作。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部研究员张立群表示,近三年置换债的发行大幅缓解了地方政府债务周转压力,有效解决了地方政府债务的期限错配和融资成本高企问题,中央财政拨款的压力也相对减轻。

政府举债是现代市场经济国家的普遍现象,与现代国家治理的机制建设和能力提升具有内在关系。

受访经济学者表示,2017年以来,中国地方债管理改革正在进一步深化,一方面坚决遏制地方政府违法违规举债,严“堵后门”;另一方面,丰富专项债券种类、完善地方债发行机制,“开前门”扩围。

在“堵后门”方面,江苏、贵州两省近期查实多起地方政府违法违规举债担保问题,责令限期整改,并依法依规对70多名相关责任人启动问责程序,给予行政开除、行政撤职、降级等不同程度处分。

在“开前门”方面,2017年,全国地方累计发行土地储备专项债券2407亿元,发行政府收费公路专项债券440亿元,同时深圳市首次在深交所成功发行轨道交通专项债券20亿元,专项债券管理改革总体进展顺利。

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重点是防控金融风险。

在国家层面,地方债监管屡出重拳。去年以来,从中央政治局会议到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从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到全国财政工作会议,地方债多次被“点名”,释放出中央政府“严监管”的强烈信号。

中国财政部长肖捷表示,2018年要支持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重点是有效防控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坚决制止违法违规融资担保行为,严禁以政府投资基金、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政府购买服务等名义变相举债。

尽管目前中国地方政府债务总体风险可控,但一些地方依然存在违法违规变相举债等行为。

中国审计署在2017年底的一份报告中说,个别地方政府存在通过融资平台公司、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政府投资基金,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违法违规或变相举债,风险不容忽视。

报告指出,地方政府违法违规举债的主要原因包括官员政绩观不正确、项目实施责任不落实、一些金融机构推波助澜、违法违规融资行为问责不到位等。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金融研究中心主任赵全厚认为,进一步把控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不仅要强化债务管理和违规融资问责,更要从体制机制上解决内在性问题。比如,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完善政绩考核、深化政府投融资体制和财税体制改革等。

“当前地方投融资掌握在政府各个部门,无法整合纳入预算统筹考虑,导致地方债务信息分散底数不清状况依然存在。”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尚希建议,应在一些地方先行试点,将投融资融为一体进行资本预算,这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之道。(完)

题图:财政部部长肖捷等就“财政工作和财税改革”答记者问。


中美创新时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