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撤销深圳特区管理线释放全面开放信号

中国撤销深圳特区管理线释放全面开放信号

在中国迎来“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中国政府近日批复同意撤销深圳特区管理线。这意味着存在30余年的管理线,正式退出历史舞台。

【中美创新时报据新华社广州1月16日电】(新华社记者 周强 孙飞)在中国迎来“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中国政府近日批复同意撤销深圳特区管理线。这意味着存在30余年的管理线,正式退出历史舞台。

国务院的批复指出,为促进深圳经济特区一体化发展,结合特区建设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使命新任务,同意撤销深圳经济特区管理线,并要求深圳以此为契机,实现更高质量的城市化,为新时期超大城市规划建设管理运营积累经验、当好示范。

1980年,中国从深圳市划出327.5平方公里设立“深圳经济特区”。为便于管理,1982年,在特区和非特区之间用铁丝网修筑了一道管理线,沿线路面用花岗岩石板铺成,路北侧用高达3米的铁丝网隔离。这道线将深圳分为特区内与特区外,俗称“关内”和“关外”。非深圳户籍人员需办理“边防证”,接受广东边防官兵检查后方可通过。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特区管理线扮演了积极作用。当时特区对外实行的一系列税收减免政策,为外商提供良好的投资环境,从而保证了改革开放政策在特区内的顺利实施,既减轻边境一线的压力,也维护香港的繁荣稳定。

但随着深圳的不断发展,特区内外的划分将一座城市隔离,造成了城市发展、产业布局、交通规划的割裂,更重要的是“一市两法”的问题,原特区内外适用不一致的法律法规、政策,逐渐成为特区一体化融合发展的瓶颈。

特区管理线的存在也给当地居民日常生活带来不便。一些深圳市民去关外办事,交通往往令人十分头痛。去的时候关内的“红的”师傅不熟悉关外的路况;回来的时候,“绿的”又不能进关内,必须打车到关口换上“红的”。

2010年7月,深圳经济特区面积扩容,由所辖罗湖、福田、南山和盐田四区扩大到包括宝安、龙岗等在内的近2000平方公里,深圳正式进入“大特区”时代。不过已有的特区管理线暂时保留,不再新设。这意味着政策上的分界线已撤,形式上的障碍却仍然存在。

全长84.6公里的特区管理线,设多个检查站,总占地面积约43万平方米。扩容后的随后几年,深圳特区检查站的所有官兵被分流到其他边防单位,因特区管理线而设的部分联检关口开始拆除,一些地段通过完善人行设施,已变成市民健身步道。

不过铁丝网以及岗亭等相关物理设施依然存在,不仅造成了空间资源浪费,更成为了深圳交通的“肠梗塞”,还带来了道路、给排水、污水处理等城市建设的统一规划难题。

在业内人士看来,从物理层面撤销特区管理线,将有助于进一步推进深圳特区一体化发展,大特区经济发展再次迎来新的起点,必将为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带来更多积极信号。

在批复中,国务院要求深圳实施全市域统一的城乡规划建设管理,进一步优化城市功能布局,完善交通基础设施,推进节约集约用地,强化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有序提升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水平。

改革开放40年来,深圳从边陲渔村发展成为全球知名的金融科技创新之城,华为、腾讯等世界五百强均成长于此。官方预计,深圳2017年GDP将达到2.2万亿,仅次于北京、上海。深圳近期也提出将打造“创新引领型全球城市”的新目标。

中共十九大报告提出,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

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智库研究与信息部部长郑宇劼说,深圳特区是中国改革开放的试验田,肩负着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探路的使命。从自贸区建设,到撤销“二线关”,中国开始摒弃“政策洼地”,核心是打造“制度高地”,释放中国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的积极信号。(完)


中美创新时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