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创新时报

新闻分析:中国实现高质量发展,实体经济如何发力?

实体强则国家强。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实体经济如何发力?降成本,强化实体经济吸引力;去产能,增强制造业发展“健康力”;促创新,提高产业发展竞争力……在25日召开的2018年全国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上,工信部部长苗圩就实体经济转型给出“实招”。

【中美创新时报据新华社北京12月25日电】(新华社记者张辛欣)实体强则国家强。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实体经济如何发力?

降成本,强化实体经济吸引力;去产能,增强制造业发展“健康力”;促创新,提高产业发展竞争力……在25日召开的2018年全国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上,工信部部长苗圩就实体经济转型给出“实招”。

 抓创新 提升竞争力

“如果说过去中国制造是人口红利,未来则需要把技术和人才的红利用好发挥好。”苗圩在会上说。

代表制造实力的先进制造业和前沿技术领域要有更多“中国好声音”。苗圩说,2018年,工信部将开展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关键系统部件示范应用,加快重大装备发展。集中力量解决动力电池系统等50项左右关键瓶颈。在信息领域,加快构建核心技术体系,推动形成全球统一5G标准。

技术红利要融入更多产业,撬动存量转型。苗圩说,工信部将加快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加大原材料、装备、消费品、电子等重点行业智能制造推广力度。2018年,将新遴选100个左右试点示范项目,开展基础共性和行业应用标准试验验证。同时,还将开展百万工业企业“上云”行动,培育协同制造、个性化定制等网络化生产新模式,推动工业转型升级。

创新离不开资金。“将围绕创新链推动部署资金链。”苗圩说,工信部在2018年将推动设立“中国制造2025”产业发展基金,吸引社会资本投入,支持重点领域发展和重大工程实施,大力推动创新资金支持。

 去产能 增强“健康力”

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要破除低端无效产能,增强产业“健康力”。

工信部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钢铁去产能超额完成全年5000万吨目标任务,1.4亿吨“地条钢”全面出清,电解铝、水泥、平板玻璃等行业过剩产能进一步化解,重点行业、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长江经济带清洁生产水平持续提升。

苗圩说,2018年要分解落实年度钢铁去产能任务,加强对重点省份的督导检查,建立打击“地条钢”长效机制,坚决防止死灰复燃。推动出台有效处置“僵尸企业”以及金融债务处置的意见,鼓励先进企业兼并重组并淘汰落后产能。同时,全面推进重点行业清洁生产改造,加强工业节能监察。

推动产业结构调整,还要在提升品质、推进节能高效上做加法。

2017年,中国累积5000余种产品实现内外销“同线同标同质”,工业通信业标准的技术水平、国际化程度进一步提升。2018年,将瞄准国际标准,在家电、化妆品、服装家纺、家具等重点行业,建设一批消费品工业个性化定制和创新示范服务平台,推动民族品牌振兴。同时加快形成先进基础材料供给能力,支持产业集群增强区域品牌竞争力。

 降成本 强化吸引力

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根本要强化实体经济吸引力,提升“获得感”。推动人才、资金等各类要素更多向实业聚集,营造鼓励脚踏实地、崇尚实业的氛围至关重要。

工信部数据显示,2017年,“放管服”改革累积效应持续显现,减税降费新措施全年为企业减负超过1700亿元。其中,广东、四川、广西等地出台降成本实施细则,实现省(区)定政府性基金和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零收费”。实体经济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扶持力度加大。

苗圩说,目前,降成本诸多体制机制障碍尚未消除,制造业发展困难犹存,要高度重视,努力推动解决。

一方面要做“减法”,继续推进简政放权,降低实体经济成本,让人们对做实业有兴趣、有信心。同时不断完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破除歧视性限制和各种隐性障碍。

一方面要做“加法”,吸引更多要素流向实体经济,特别是要摆正与金融资本的关系,打造能满足制造业需求的金融链。

苗圩说,将通过推动设立产业发展基金、研究加快担保体系建设、引导社会资本投入等多种途径降低融资成本,缓解融资难。同时,高标准创建“中国制造2025”国家级示范区,建立更有助于释放市场活力的举措。(完)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