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期支付量波动不会阻碍人民币国际化大趋势
人民币国际化支付量近期遭遇到一些波动,但短期影响因素并不会改变其长远向好的大趋势。中国政府将在稳妥的基础之上,不断优化调整人民币国际化的路径方案,以保证其行稳至远。
【中美创新时报据新华社北京12月6日电】(新华社记者周文其 潘强)人民币国际化支付量近期遭遇到一些波动,但短期影响因素并不会改变其长远向好的大趋势。中国政府将在稳妥的基础之上,不断优化调整人民币国际化的路径方案,以保证其行稳至远。
环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日前公布数据显示,人民币在国际交易中份额从9月的1.85%下降到10月的1.46%,为2014年4月以来最低水平,排名也降至第七。
2009年以来的一段时间,人民币国际化进程较快,一度在2014年11月、2016年8月等单月居于全球第五大支付货币。纳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特别提款权货币篮子的货币包括美元、欧元、日元、英镑、人民币。其中前四种货币的国际支付份额经常居于全球前四。
受访分析人士认为,外贸增长受季节性影响放缓、发达经济体投资市场表现较好、中国控制资本流出等因素是导致人民币国际支付份额暂时下降的主要原因。
人民币国际化的主要着力点之一是作为贸易结算货币。一段时间以来,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很大程度上依靠贸易推动,贸易发展快则人民币使用量大。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李扬表示,10月份受季节性因素等影响,外贸增长出现放缓,导致人民币国际支付份额下降。
据海关总署数据显示,10月中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为2.242万亿元人民币,环比9月下降8.7%。
受此影响,跨境人民币贸易结算规模出现下滑。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数据,9月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发生超过3600亿元,10月份则降至3186亿元。
一种货币的使用量和与之相关的金融市场活跃度、投资前景密切相关。截至10月底,美国道琼斯指数、标普指数和纳斯达克指数年初以来分别累计上涨17.2%、14.4%和22.7%。11月30日,道琼斯指数更首次站上24000点关口。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赵锡军说,目前中国股票、债券等市场相对低迷,而美国等地相应市场较为活跃,这致使国际投资者会更多进入这些市场投资,进而更多地使用美元等货币。
人民币国际支付量短期起伏的另一因素是中国政府加强监管、控制资本流出。
人民币在国际使用中的份额提升,意味着中国要对国际经济、金融的稳定及发展承担更多责任。而中国目前需要在金融市场、规则、制度、管理等方面深化改革,方能更好承担这些责任。
“2015年以来,中国央行采取了资本流出管控的一系列举措,这致使人民币流出的数额相对减少,但从长远看这将提高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质量,为其行稳至远提供关键支撑。”青岛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易宪容说。
人民币国际化是一个长期过程,单单以某个月的数据来评估其远期前景并不科学。国际经验表明,美元、欧元、英镑等老牌国际储备货币的国际支付量近些年都出现过较大程度的下降,目前人民币支付份额向下波动的幅度属于正常范畴。
与这些货币一样,人民币国际化也不会一味高歌猛进,根本上看,这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进程。
上海复旦大学泛海国际金融学院执行院长钱军预测,经过10-20年的发展,人民币成为仅次于美元的国际主要使用、储备货币,是一个大概率事件。
未来中国经济运行将总体平稳,为人民币国际化奠定坚实基础。作为宏观经济重要先行指标,中国11月PMI指数为51.8%,继续位于50%的荣枯线上。中国经济缓中趋稳、稳中向好的态势更为稳固。
“一带一路”、亚投行等重大项目的推进,将助推人民币国际化水平提升。“一带一路”沿线大部分属于新兴经济体,发展愿望强烈,但资金相对不足,随着中国与这些经济体贸易畅通相关措施逐步落实,双边贸易及投资对人民币的需求将持续提升。
伴随人民币加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特别提款权货币篮子、A股纳入摩根士丹利资本国际公司新兴市场和全球基准指数、香港与内地债券市场互联互通合作上线,中国与全球金融市场联系日益紧密,全球投资者对人民币资产配置需求会不断增长。
中国金融相关领域的改革也将持续推进。中国国家外汇管理局副局长张新日前表示,将稳步推进资本项目可兑换,推动金融市场双向开放。
人民币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将利好全球经济、金融的稳定与发展。一般而言,如果全球经济活动中过度依赖一两种货币进行结算,那么一旦这些货币发生较大波动,就会对全球经济稳定产生较大负面冲击。
“人民币国际化程度提高,将大幅降低全球经济因过于依赖一两种货币进行交易而产生的风险,为世界经济稳定提供关键支撑。”赵锡军说,同时,随着人民币国际化的发展,全球投资者也将更好分享中国发展红利及发展机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