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广东省久负盛名的“百里画廊”自驾而行,除了路边秀美的风景,时不时跃入眼帘的高耸客家围楼自成一道风景。这些形状不一,或是正方形,或是长方形,又或是椭圆形的“城堡”,小巧玲珑的有之,气势恢宏的亦有之,如影随形伴你一路……
【中美创新时报韶关11月27日讯】(记者马华)沿着广东省久负盛名的“百里画廊”自驾而行,除了路边秀美的风景,时不时跃入眼帘的高耸客家围楼自成一道风景。这些形状不一,或是正方形,或是长方形,又或是椭圆形的“城堡”,小巧玲珑的有之,气势恢宏的亦有之,如影随形伴你一路……
百年围楼
17岁嫁人,21岁丧夫,91岁时仍然思维敏捷,脚步灵活,带着记者进出满堂围,介绍这里的一桌一椅和历史渊源。一行人谁都没想到,10月中旬对满堂围的一次探访,向导的活竟然“硬生生”被一个年过90岁的老人抢走了。
从我们站在满堂围门口那一刻开始,似乎就已被91岁的阿婆“盯”上,乃至一圈“主围”逛完,刚一踏出大门,老人便用那双热情的手拉着我们去看一旁的“侧围”,边走边用客家话自顾自地说着自己的先辈、生活和亲人,偶尔还会对围楼的建造风格做些评价。
只是,偌大的围屋内,只有老人不疾不徐地说着。声音不大,却在空荡荡的厅堂内不断回响。
很显然,寂静,已经成了这里的常态。
在粤北山区客家人聚居的千年古县始兴,星罗棋布分布的200多座围楼,几乎都已过百岁之龄。这些围楼如今正面临着逐年老去,年青一代不愿相守,人越来越少、空心化严重等现实问题。
关于始兴围楼的兴起,史料并无确切记载,但从当地姓氏族谱可了解到,始兴居民多是宋、元、明时期从福建、江西等地迁徙而来的客家人,为防兵匪、山贼侵扰、保护生命财产安全建起了围楼。
“不同于福建地区客家人的围楼,始兴围楼以方围居多,圆围很少,而且赋予围楼的主要功能是防御,而不是居住。”曾长期对客家民居进行调查研究的廖晋雄告诉记者,始兴围楼既具有古代中原坞堡建筑遗风,又带有闽、粤、赣其他客家古堡建筑风格,记录着一个地方的繁荣和发展,具有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研究价值。
始兴“名围”
始兴围楼,名气最大的莫过于有“岭南第一围”之称的满堂围,最有“明星范”的非东湖坪客家民俗文化村的永成围楼莫属,电影《围屋里的女人》就曾在此取景。
满堂围始建于清道光十六年(公元1836年),位于隘子镇,由上、中、下三个小围楼连接构成,中间围楼高达16.9米,围楼内的各类房间多达777间。满堂围是始兴县现存200余座客家围楼中最完整的一座,也是全广东省最大的一处客家围楼。作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满堂围素以“岭南第一围”闻名,建筑风格融合古代雄浑朴实和近代精致高雅。
永成围楼建于清光绪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因清朝湖广督张之洞题写“永成保障”石匾而得名。始兴还有一座有名的“红围”。“红围”建于清道光年间,整座外墙用红褐色沙灰、鹅卵石和青砖砌成,因抗日战争时期作为中共广东省委机关办公所在地,故而得“红围”之名。
活化利用
始兴200多座围楼中,有如满堂围这样保存完好,又有故事可挖掘的围楼,其实并不多见。这里大多数围楼保存状况并不理想,相当一部分围楼甚至因为长期无人维护而荒废、破损甚至坍塌。
为了保护、利用好这些围楼,始兴县从2012年开始便推出了活化围楼的相关措施和政策,希望通过民间资本、社会机构以及自然人的介入,“活化利用”好这些带有闽、粤、赣等地客家古堡建筑风格的客家围。
作为鼓励,始兴县财政将从2018年起每年安排200万元资金,作为围楼保护工作经费,由县财政以奖代补的方式,对严格按照程序和规定维修、且活化利用效果好的业主给予一次性资金奖励。
政策实施这几年中,已有廖屋围楼、三栋屋围、乐胜桃源、竹林同庆、汇川别墅等10座围楼被活化利用,其中廖屋围楼已修葺一新,成为当地有名的文化旅游客栈。
这些历经百年风雨洗礼的“古堡”,浴火“重生”后,重新焕发生机,成为始兴旅游的新标签。(完)
题图:从满堂围墙孔望出去的围楼和风景。马华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