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高新区 培育“瞪羚企业”111家

广州高新区 培育“瞪羚企业”111家

11月3日,中国科技部火炬中心与长城战略咨询在北京联合发布《国家高新区“瞪羚企业”发展报告2017》(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2016年中国高新区的“瞪羚企业”数量达到2576家。其中,广州高新区有111家,占总数的4.31%,在中国147个高新区中位居前列,多项遴选和研究指标中国领先。

 

【中美创新时报广州11月24日讯】(记者宾红霞 陈思勤)11月3日,中国科技部火炬中心与长城战略咨询在北京联合发布《国家高新区“瞪羚企业”发展报告2017》(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2016年中国高新区的“瞪羚企业”数量达到2576家。其中,广州高新区有111家,占总数的4.31%,在中国147个高新区中位居前列,多项遴选和研究指标中国领先。

“瞪羚企业”是指成功跨越创业“死亡谷”后,商业模式得到市场认可,进入爆发式增长阶段的创新型企业。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共有196家企业连续三年被评选为“瞪羚企业”,其中广州高新区连续三年入选的“瞪羚企业”的共17家,数量排名中国第二,仅次于北京中关村,领先于上海张江和深圳,显示具有持续高增长能力的企业位居中国前列。

“瞪羚企业”是创新发展的典型代表,是经济高质量增长的助推器。据统计,2016年,广州高新区111家“瞪羚企业”群体的营业收入平均值达到5.52亿元,近三年收入平均复合增长率为35%,是同期园区增速的5.3倍。

1 创新发展“加速器”

“瞪羚企业”群体营收增速为同期园区增速5.3倍

“为了适应当下越来越薄的智能手机,我们将电磁屏蔽膜的厚度降到10-12微米。”在广州方邦电子股份公司,财务总监、董秘佘伟宏向记者展示了方邦的“代表作”。电磁屏蔽膜是应用于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可穿戴设备等电子产品柔性电路板上的一层黑色薄膜,具有屏蔽电子干扰、保证信号稳定传输的功能,是消费级电子产品不可缺少的组成部件。

2012年,方邦向市场推出了第一款屏蔽膜,打破了中国屏蔽膜被进口垄断的局面。如今,方邦已经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电磁屏蔽膜生产商,与国内外众多大型FPC生产商建立了长期供货及技术服务关系,终端应用包括三星、华为、OPPO、摩托罗拉、小米等品牌。

在广州高新区,众多像方邦电子一样,在高新技术领域快速“起跳”的企业不断在各创新领域“刷屏”。

例如,锐博生物研发的新一代基因沉默技术,打破国际市场专利垄断;禾信仪器研发出中国唯一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飞行时间质谱技术;迈普医学首次实现生物3D打印技术在硬脑膜修复上的产业化……

记者进一步分析发现,这111家“瞪羚企业”,有27家属于软件开发企业、9家属于信息系统集成服务、6家属于信息技术咨询服务,5家属于信息技术服务业。在连续三年入选“瞪羚企业”的17家企业当中,其中有6家属于软件开发、2家属于信息集成系统服务,6家属于装备制造,3家属于生物医药领域,均属于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业领域。

据广州开发区科技创新局局长夏坚介绍,自2013年启动“瞪羚计划”以来,广州高新区“瞪羚企业”培育成效显著,“瞪羚企业”数量从2014年的69家增长到2017年的111家,“瞪羚企业”群体保持了强劲的增长势头,展现出良好的发展潜力。

“瞪羚企业”正成为广州高新区提升区域竞争力的强力引擎。《报告》显示,广州高新区111家“瞪羚企业”中,高新技术企业占94.59%,高于中国高新区平均水平9.37个百分点,成为带动广州高新区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力量。2016年,111家“瞪羚企业”群体的营业收入平均值达到5.52亿元,总营收达612亿元,近三年收入年均复合增长率为35%,是同期园区增速的5.3倍。

2 铺设政策“跑道”

“瞪羚企业”专项资金补贴超过1亿元

广州市奥威亚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是连续三年上榜国家高新区“瞪羚企业”的17家企业之一。奥威亚成立于2005年,是一家专注于教育信息化产品研发、制造、销售及教育信息服务的高新技术企业,主要提供教育信息化与视频录播系统整体应用解决方案。2016年,奥威亚营业收入达2.94亿元,产品覆盖广东、安徽等多个地区,为实现我国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提供了硬件基础。

“近三年,我们企业的研发投入均保持在营业收入的12%以上。”奥威亚创始人之一欧俊文对记者表示,“智慧教育公共云平台的研发与大规模应用支持技术;教育视频的自动录播、行为识别、智能分析与存储技术……每样技术突破的背后都是巨大的人力物力的投入。”

与奥威亚有同样感受的是广州视源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近年来,视源股份每年保持30%以上的增长速度,2016年主营业务收入为82亿元,产值超过百亿,营业收入增长37%。作为高科技企业,视源股份每年将营业收入约5%用于研发投入,并与多家高校、科研院所进行产学研合作。

高强度的研发投入让“瞪羚企业”成为园区创新驱动的排头兵。根据广州高新区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111家“瞪羚企业”群体的研发投入强度达4.9%,高于园区同期水平的1.17%。

“在技术研发上敢不断‘砸钱’一方面是出于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一方面也得益于企业的科研补助政策。”视源股份总经理刘丹凤说道。根据统计,2015年视源股份得到政府补助共计2606.56万元,2016年政府补助2664.57万元,2017年前三季度政府补助累计3927.32万元。“有了这笔资金为后盾,企业就可以不被资金束缚,大胆研发创新。”刘丹凤说道。

111只“瞪羚”正逐政策而居。2015年,广州开发区出台《“瞪羚企业”认定扶持办法》,提出“瞪羚八条”专项政策。2016年,全区“瞪羚企业”共获得研发经费补贴、贷款贴息、股权融资补贴、投资补贴、瞪羚认定奖励等专项扶持资金补贴7376万元,2017年度“瞪羚企业”专项资金补贴超过1亿元。

此外,广州高新区还通过整合社会资本,破解“瞪羚企业”融资难题。广州高新区成立了区科技金融服务中心,并集聚各类科技金融服务机构近130家,聚集风险资本超过100亿元,成立总规模达3亿元的瞪羚基金。

3 培植创新沃土

构建创业企业—“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成长全链条体系

从初创企业成长为“瞪羚企业”需要历经“死亡谷”的考验。而从“瞪羚”成长为“独角兽”,对企业技术、资金以及发展模式等都提出更大的考验。此时,政府的支持显得尤为重要。

今年10月,广州高新区启动了“独角兽”遴选和培育的相关工作。广州开发区科技创新局高新技术处处长李珺介绍,未来,广州高新区将全面实施企业成长路线图计划,构建“创业企业—“瞪羚企业”—独角兽”的企业成长全链条支持体系,根据不同阶段的企业制定分层分类的支持措施,营造更加完善的新经济企业生态圈,为企业的发展壮大提供更加良好的土壤和更加充分的养料。

“针对初创企业,核心是鼓励创业创新;针对‘瞪羚企业’,重点解决这些高成长企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共性问题;针对独角兽企业的成长阶段特点,提供一企一策、一对一的支持措施帮助其释放增长潜力。”李珺介绍道。

当前,广州开发区正全力建设广深科技创新走廊综合门户,培植适合创业企业、“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发展的沃土。

在科技创新政策方面,广州开发区今年密集出台了黄金十条、美玉十条、风投十条政策,支持力度中国领先;2017年区科技发展资金预算超过17亿元,在全市各区名列第一位。

在创新载体方面,广州开发区已经建成72家科技企业孵化器、28家创客空间,总孵化面积425万平方米,其中,国家级孵化器、国家级创客空间各8家,成为华南地区规模最大的孵化器集群,形成“创客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全链条企业育成体系。(完)


中美创新时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