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力所以平和,自信所以开放——中国正在形成浓烈的科学氛围

有力所以平和,自信所以开放——中国正在形成浓烈的科学氛围

基于中国“神威·太湖之光”系统的“非线性地震模拟”应用,北京时间17日凌晨在美国获得“戈登贝尔奖”,实现了中国高性能计算应用在此项大奖上的蝉联。这意味着中国超算水平走在世界前列。

 

【中美创新时报北京11月17日电】(记者任沁沁 程千懿 魏梦佳)基于中国“神威·太湖之光”系统的“非线性地震模拟”应用,北京时间17日凌晨在美国获得“戈登贝尔奖”,实现了中国高性能计算应用在此项大奖上的蝉联。这意味着中国超算水平走在世界前列。

超算应用水平是一国超算软实力的象征。1987年在美国设立的“戈登贝尔奖”被誉为“超算应用领域的诺贝尔奖”。

4天前,新一期全球超级计算机500强榜单发布,“神威·太湖之光”和“天河二号”连续第四次分列冠亚军,中国超算上榜总数高达202台,也再度超过美国夺得第一。

“戈登贝尔奖”重应用水平,TOP500重硬件性能。高性能计算两大奖项被中国揽入怀中的消息,令世人瞩目。

超算只是近些年来中国科技飞速发展的一个表现,中国正日益崛起为世界创新版图中的“重要一极”。

2017年,中国在航空航天、人工智能、深海探测、生物医药等诸多方面产生了重大创新成果。中国科学家还正在量子通讯、量子计算机、暗物质探索等最前沿领域实现着突破。

“科学知识本身是没有国界的。”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公共政策研究所副教授梁正表示,我们掌握了与国际同行在前沿领域对话、竞争的资格,因而赢得了国际科学界的聚焦与尊重。

2017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显示,中国排名从2016年的25位升至22位,成为唯一进入前25名的中等收入国家。这意味着,中国与发达国家的科技水平差距正在日益拉近。

中国已经将“创新”置于新发展理念的首要位置,显示出这个国家在世界经济深度调整、国内经济步入新常态的背景下,决心以“脱胎换骨”的勇气进行自我革新,以其巨大的“创新辐射”给世界带来深刻影响。

中共十九大对党章进行的修改中,增写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充分发挥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第一动力的作用”“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等内容。

梁正说,从长期来看,只有“创新”才是推动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

放眼全球,世界经济在深度调整中曲折复苏,人类正迎来第四次工业革命,人工智能等正成为新的主角。创新驱动成为中国突破发展瓶颈的新出路。

本周三,中国科技部召开专门的项目启动大会,标志着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和重大科技项目进入全面启动实施阶段。会议还宣布成立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推进办公室和新一代人工智能战略咨询委员会。

十几年来,人工智能逐渐为整个中国经济赋能。受益于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中国前端已经走在世界前列,移动支付等更是领先世界。中国很有希望在第四次工业革命中实现赶超发展。

“目前,中国科学家拥有提出原创思路、引领国际合作、产出原创成果的更多可能性。”梁正认为,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更应该保持开放合作的积极心态。

中国发展超算技术,并非为了“碾压全球”。曙光公司高性能计算产品事业部副总经理吉青说,E级超级计算机是全球争夺的皇冠上的明珠,占领战略制高点至关重要,但从业界来讲,我们的初衷则是为全球用户提供更多选择和可能。

中共十九大报告提出,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强化基础研究,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

“中国要做世界科技强国,必须在最前沿的原创科技上有重大贡献。”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党委书记穆荣平说。

中国政府对基础研究的投入持续增加。中国整体科研投入已经高居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

“中国基础研究经费的绝对数字增长很快,这会促使中国在基础和前沿领域取得越来越多成果。”穆荣平说。

最新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显示,2007年至2017年10月,中国科技人员发表的国际论文共被引用1935万次,超越英国和德国跃居世界第二位。这是创新能力全面提升的一个指标。

中国政府还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培养和积累人才,从中央到地方的“人才计划”达上千种,例如,面向国外人才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简称“千人计划”),面向国内人才的“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简称“万人计划”)。

“这些计划对科学家的支持力度很大。中国拥有鼓励科研的优越环境和条件,科研人员回国有施展拳脚的机会,有可能做出诺奖级别的成果。”北京理工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常务副院长、国家“青年千人计划”入选者王博说。

前不久公布的本年度诺贝尔奖获奖名单中没有中国人的名字。王博发现,国人和科技界对此态度平和,人们更加关注科技本身。

近年来,在中国,科技界和企业界人士为了激发社会崇尚科学的热情,设立了“未来科学大奖”,像“科学松鼠会”这样的民间科技团体也日益活跃。

“中国正在形成浓烈的科学氛围,越来越多的民间资本也正在以参与科技创新的方式支持国家创新驱动战略。”王博说,国家、社会到公众对科学技术的日益重视,是科学中心向中国转移的必要条件和良好征兆,也为中国经济发展巩固了基础。(据新华社)


中美创新时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