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市人才资源总量达510万人,PCT国际专利申请量占全国的46.6%,在源头创新之路上,深圳迈上一个新台阶。打开围墙满眼春。从曾经只有1所高校的“人才洼地”,到现在的招商引智“目的地”“全球港”,深圳付出了艰辛的努力。
【中美创新时报深圳11月5日电】(记者蔡国兆、周科)全市人才资源总量达510万人,PCT国际专利申请量占全国的46.6%,在源头创新之路上,深圳迈上一个新台阶。
打开围墙满眼春。从曾经只有1所高校的“人才洼地”,到现在的招商引智“目的地”“全球港”,深圳付出了艰辛的努力。
打破壁垒 人才加速集聚
“环境宽松,我来是圆梦的。”中国科学院院士魏奉思在深圳搭建了共建共享平台——数字空间,引入150位国内空间技术领域的精英。
从中国科学院空间中心来到深圳。魏奉思是深圳近日引入的9名全职院士之一。
重金引才、提供便捷停居留服务,出台人才条例……近年来,深圳打破户籍、地域、身份、学历职称、体制五大壁垒,大力筑巢引凤。今年2月,从法国留学回国的凃聪颖最终选择把户口落在深圳,“在这里,能享受购车、租房和生活补贴等优惠政策,而且人才引进不受户籍、行政关系限制,行政效率极高。”
“优势产业的集聚对我们有相当吸引力,但没有平台、没有利好、没有氛围,产业链再强大也会‘磁力不足’。”凃聪颖说。
在招才引智渠道上,深圳也是妙招频出:“海外飞地”,建立波士顿、西雅图等7个海外创新中心;“候鸟栖地”,建成清华-伯克利深圳学院、天津大学佐治亚理工学院等10家特色学院以及44家新型研发机构,引入“候鸟型”兼职教授700多人。
“只有软硬件环境好了、渠道通畅了,人才才能来得了、留得住、干得好。”深圳市委组织部副部长郑秀玉说。
目前,深圳人才结构正在出现“两个加速度”:杰出人才、高层次人才增长加速度,仅2016年新引进全职院士、诺奖得主等杰出人才就占过去35年的80%;留学人员引入加速度,连续3年增幅超过40%。
“红利”爆发 创新雨林萌动
“冬天来的时候,深圳要为春天而‘冬训’。”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前后,专家们曾经这样说。
不到十年时间,深圳已经大变。2016年,深圳新兴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0.6%,占GDP比重达40.3%。今年前三季度,深圳经济总量增长8.8%,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14.6%。当年播下的“种子”,新材料、生物等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航空航天、机器人等四大未来产业,均出现高速增长。
“深圳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人才红利’。”深圳市专家人才联合会会长孟建民说。
留学人员创办的大疆科技公司,2016年产值突破100亿元,不仅创造了消费级无人机新市场,而且在珠三角带出了一个产业集群。
现在的深圳,拥有全新的产业矩阵。新能源汽车、激光电视、基因检测……一个个新兴产业在深圳崛起,走向全国乃至世界。
现在的深圳,腾讯、华为等航母级企业之后,大疆科技、华大基因、华讯方舟等一批新企业高速崛起,带动产业链上数以千万计的中小企业穿行于“创新雨林”。
粗略统计,围绕着生物、互联网、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深圳有近60个产业联盟。而在这些产业联盟中担纲挑大梁的,不少都是深圳不惜重金引进的人才。“没有人才,就没有现在的深圳。”孟建民说。
吞吐呼吸 “全球港”成型
迈入新时代,深圳已经呈现出全新发展特征。
这里,已经成为全球人才的集聚地。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巴里·马歇尔不久前与深圳大鹏新区签约共建实验室,他说,希望在这里最终打败幽门螺杆菌。
不到一年时间,深圳由诺奖科学家组建的实验室就达5家。深圳市委组织部介绍说,目前全市人才资源总量已达510万人,其中全职院士26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526人。
这里,也已成为全球创新的集聚地。“华强北是硬件硅谷。”将孵化器总部迁至深圳的硅谷企业HAX创始人希瑞尔说。深圳市投资推广署的数据显示,2011-2016年间,共有美国苹果研发中心、美国英特尔智能设备创新中心、美国高通华南区总部等68个世界500强项目在深圳布局。
来自全球的人才正在将深圳创新能力推向一个全新的高度:2016年PCT国际专利申请量19648件,占全国的46.6%,平均一天就有48件发明专利获得授权;每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80.09件,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0倍。
目前,深圳PCT国际专利的累计授权量已跃居全球城市第二位。
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协会主任夏兵说,作为世界经济的中流砥柱,近年来中国已成为国际人才瞩目的创业地,而深圳正成为其中一个巨大的“吞吐港”。
从珠江口俯瞰,深圳“吞吐”“呼吸”,全球各地来深办会洽商,络绎不绝。昔日的“人才洼地”正在成为世人瞩目的招商引智“目的地”。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广深科技创新走廊建设的深入推进,深圳源头创新能力不断增强,跨区域辐射能力日益明显。”深圳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吴思康说。(据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