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平均1家德国‘隐形冠军’企业有50家海外分支机构,几乎所有德国‘隐形冠军’都在中国成立了分公司和工厂。更加全球化,是‘隐形冠军’最为显著的新变化。” 上世纪末,“隐形冠军”理论风靡全球;今天,其概念缔造者——“隐形冠军”之父、世界知名管理大师赫尔曼·西蒙对这一群体作出了最新观察。
【中美创新时报广州11月2日讯】(记者吴欣宁 罗湛贤)“今天,平均1家德国‘隐形冠军’企业有50家海外分支机构,几乎所有德国‘隐形冠军’都在中国成立了分公司和工厂。更加全球化,是‘隐形冠军’最为显著的新变化。” 上世纪末,“隐形冠军”理论风靡全球;今天,其概念缔造者——“隐形冠军”之父、世界知名管理大师赫尔曼·西蒙对这一群体作出了最新观察。
11月6日,2017中德企业投资与并购论坛将在佛山举行,赫尔曼·西蒙也将应邀出席活动。在论坛前夕,赫尔曼·西蒙接受记者专访,分享他对“隐形冠军”与中德合作的再观察与再思考。
没有世界500强的名气,却称霸全球细分行业、成为本土经济与国际贸易的真正基石。这些被称为“隐形冠军”的企业,如今低调依旧,但其市场扩张和创新蜕变的决心却越发强烈。正如赫尔曼·西蒙所言,“隐形冠军”不进行全球运营与创新,就可能被打败。
那么,佛山“隐形冠军”如何壮大?赫尔曼·西蒙的建议是:先尝试在本土市场做到最好,随后向全球市场扩张而非向其他产业扩展。“要知道,在你不熟悉的产业领域,总有人做得比你好。”
“隐形冠军”之变:从本土走向全球运营
记者:作为“隐形冠军”概念的首创者,早在上世纪90年代你就提出了“隐形冠军”企业的一些显著特征,包括极高的市场占有率、中小型企业以及社会知名度偏低。这些年“隐形冠军”企业呈现出哪些新的变化与新发展趋势?
西蒙:当下,“隐形冠军”在企业体量、市场占有率和运营策略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如今的“隐形冠军”企业平均收入比1995年的时候多了6倍左右。相较于收入,更为显著的一个变化在于企业的全球化运营。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平均1家“隐形冠军”企业海外分支机构有20家;今天,这一数字是50,甚至一些企业坐拥超过100家海外分公司。
同时,在2002年后,德国“隐形冠军”企业掀起了一股巨大的创新潮流,比如近两年在工业领域推进的数字化、信息化变革新浪潮。2010年以来,全球诞生的5839项专利中,有52%来自德国。这一数据也能证明德国“隐形冠军”企业的创新成绩。
记者: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这些年中国“隐形冠军”的培育和发展情况如何?如何看待一些在细分领域具有较高市场占有率的中小企业的水平?
西蒙:我观察到,越来越多中国中小企业遵循着“隐形冠军”的发展策略,他们具有成为行业主导者的决心,同时又兼具专注精神与全球化视野。更重要的是,它们在创新和数字化变革领域取得了巨大进展。这些中国企业的技术竞争力令我印象深刻。
举个例子,山东一家成立于2002年的企业通过专注产品系列创新和国际化扩张,目前已成为全球三大易燃专用化学品市场的领航者。
总体来说,中国中小企业在国际市场上仍有很大的发展与提升空间。全球化是一段长跑,需要企业长久与持续的耐力,练就综合的竞争力。
建言佛企创新:研发与留人是关键
记者:创新是“隐形冠军”的一个重要特征。当前,很多佛山的中小企业虽然在行业内保有较高的市场份额,但也面临着转型升级、创新驱动的压力,你认为他们的创新空间和方向在哪里?德国“隐形冠军”的经验对中国有何借鉴意义?
西蒙:要想成为占据主导地位的市场冠军,创新至关重要。创新首先需要企业在研发领域的大手笔投入。据我调研,“隐形冠军”企业的研发投入通常占到总收入的6%,是工业企业平均水平的两倍。因此我认为,发力研发是中国中小企业创新的重要方向。
许多中国企业已经意识到原先传统的低价策略已不适用于当下的国际市场竞争,转型迫在眉睫。在中小企业寻找创新出路的过程中,一方面应该加强知识产权的申请与保护,另一方面则要提升员工的忠诚度,以防止出现因核心员工流失造成创新竞争力受削弱的问题。
留住人才方面,德国企业的经验有一定典型性。德国企业人员流动率每年只有2.7%。德国创新人力资源流动的稳定性,依靠的秘诀是企业为员工提供良好工作环境、获得员工文化认同。毕竟,企业要留人,钱不是万能的。这些经验可为中国企业借鉴。
记者:过去,有观点认为在全球化的过程中,跨国大公司是主角,但这几年一些中国中小型“隐形冠军”企业也纷纷加快了国际化的步伐,开始在欧美等国家推广自主品牌、投资设厂、建立研发机构等。你认为这能为中国企业带来什么?又有哪些问题需要注意?
西蒙:与本土市场相比,国际市场的容量更为丰富,这已成为一种共识。同样,国际利基市场的盈利空间与潜力也远大于本土利基市场。这给时常称霸利基市场的中小企业带来的启示就是,要抓住全球化带来的巨大增长机遇与学习契机。
从长远角度考虑,全球运营的企业将具备只进行本土运营企业所不具备的优势。甚至,在新时代只将业务局限在本土是一件很危险的事,它们有极大的可能会被拥有全球竞争力的企业打败。
对于中国来说,不管大企业还是中小企业,打响品牌的国际知名度都是一件十分必要的事。目前中国已涌现出不少诸如华为、联想或海尔这样的国际知名企业。未来,我们还希望见证更多中国企业成为国际市场玩家。
研判中德合作:应对中德并购持开放态度
记者:本次论坛的主题是中德企业投资与并购合作。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投资并购德国的优秀科技企业。在本次论坛的举办地佛山,龙头企业美的集团就并购了德国库卡机器人。你怎么看待这一趋势?
西蒙:近年来,中德合作呈现爆发性增长。随着2016年佛山家电龙头企业美的集团并购德国机器人巨头库卡,中国対德投资增长大大超越以往。
研究以往的中国対德并购案例,我发现很多都非常成功,包括潍柴动力买下了德国叉车行业全球排名前两位的企业凯傲(Kion)部分股份等。这说明中国企业与德国“隐形冠军”企业有良好的对接互动。
记者:随着中国企业海外扩张加速,德国大量技术领先的“隐形冠军”企业也希望往庞大的中国市场扩张,未来是否会涌现更多中国投资收购德国“隐形冠军”企业的案例?
西蒙:目前已有多少德国“隐形冠军”企业到中国开拓市场?对于经常遭遇的这一问题,我的回答是:所有!从实践层面看,几乎所有德国“隐形冠军”企业都在中国成立了分公司和工厂。近年来,不少徳企在中国市场的掘金更进一步,开始设立研发中心。
与此同时,中德并购案例数量也在上升。这些并购有不少德国“隐形冠军”企业的参与,且并购是双向的,不存在谁主导谁的问题。无论是中企买徳企,还是徳企买中企,都是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一种必然进程,能为中德双方带来全新的发展机遇。对于并购这一市场行为,中德双方都应持开放态度。
记者:佛山是中国的制造业大市,有几十年如一日坚守在某一领域的优秀公司和企业家。他们如何坚持耕耘、向“隐形冠军”企业迈进?你会为他们提供怎样的建议?
西蒙:制造业企业如何坚守主业?我遇到过很多有此困惑的企业家。不少企业坚持在制造领域深耕,最终成为全球细分市场的明星企业。因此我的建议是,在你擅长的领域深耕主业。先尝试在本土市场做到最好,随后向全球市场扩张而非向其他产业扩展。要知道,在你不熟悉的产业领域,总有人做得比你好。(完)
题图:赫尔曼·西蒙。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