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十大诺贝尔奖科学家实验室”“到2030年,科技人才队伍整体创新能力接近硅谷等先进地区”……在17日举行的深圳市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上,深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局长孙福金谈到了深圳的这一未来规划和目标。
【中美创新时报深圳10月20日讯】(记者苏梓威 杜艳) “建十大诺贝尔奖科学家实验室”“到2030年,科技人才队伍整体创新能力接近硅谷等先进地区”……在17日举行的深圳市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上,深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局长孙福金谈到了深圳的这一未来规划和目标。
南方科技大学校园内的一栋蓝色办公楼里,中国首个以诺贝尔奖得主命名的研究院——深圳格拉布斯研究院就落户在这里。除了获得2005年诺贝尔化学奖的美国科学院院士罗伯特·格拉布斯担任院长外,这所诺奖得主科研机构背后还有一群“中外超级大脑”。
这只是深圳5所诺奖得主科研机构中的一所。截至目前,深圳已拥有5所诺奖得主科研机构(研究院或实验室):深圳格拉布斯研究院、中村修二激光照明实验室、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瓦谢尔计算生物研究院、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科比尔卡创新药物开发研究院、马歇尔生物医学工程诺奖实验室。而将来深圳计划建十大诺贝尔奖科学家实验室。
不仅招揽全球顶尖人才,诺奖得主科研机构更体现着深圳对全球前沿领域和新兴产业的布局。5所诺奖得主科研机构中有4个涉及生物和医学,2个涉及新材料和新能源,其研究方向都与深圳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布局吻合。
被“深圳速度”打动的他们
“想再获一次诺贝尔奖吗?来广东吧,让深圳速度给你加速!”因为这样一句话,有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被打动。
去年底,深圳市中光工业技术研究院暨中村修二激光照明实验室在深圳揭牌,这个实验室瞄准世界级、颠覆性的新一代照明技术及其背后的万亿规模产业前景,打造开放平台聚合世界顶尖人才,并向产业链上下游输送。
中村修二选择深圳离不开一位“媒人”——李屹。作为高亮度半导体光源领域的专家,李屹创立的深圳市光峰光电技术有限公司团队在激光显示及照明技术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来深之前,中村修二和李屹交谈多次,“我不停地给他列举深圳企业的例子,告诉他大疆、华为有多厉害,他越听越感兴趣。”李屹介绍,中村修二在企业工作时开始他的发明,工程师背景让他对光峰光电的原创性技术创新及快速的产业化能力尤感兴趣。
今年5月,深圳首个以诺贝尔奖得主命名的研究院——深圳格拉布斯研究院正式进驻南方科技大学,并设置新医药研究中心、新材料研究中心、新能源研究中心。“这彰显着中国尤其是深圳对世界顶级人才的强大吸引力。”中科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学校长陈十一说。
吸引这些诺奖得主的,是广东和深圳成熟的产业环境。“激光产业在广东具有集聚优势。”深圳市中光工业技术研究院副院长吴斌表示,在珠三角地区,深圳、东莞及惠州等城市已经形成了成熟的照明产业链,市场份额达4000多亿元。
中村修二预言,激光技术将成为未来显示产业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势,深圳创新创业氛围浓厚,LED及激光产业配套完善,政府对于激光照明产业的发展也予以大力支持,开展激光照明技术研究和产业化可谓天时地利人和。
“这里(深圳)是中国的硅谷,这个城市的气质是适合高新技术发展的。”格拉布斯也对深圳的创新环境赞誉有加。
同样与深圳创新结缘的,还有2005年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获得者巴里·马歇尔,他发现了幽门螺旋杆菌及其诊断治疗方法。这种病菌在人群中非常普遍,患者可能会演变为胃癌。马歇尔希望在中国的研究能够真正打败幽门螺旋杆菌,虽然“这可能要花10到25年的时间”。
让实验室与深圳产业结合
以诺奖得主为代表的顶尖人才来深已成趋势,而深圳所具备的完备产业链、众多创新企业、广泛市场应用空间,以及浓厚的创新氛围、政府支持和政策引导,都是原因之一。
诺奖得主科研机构“扎堆”深圳的背后是深圳杰出人才、高层次人才增长速度提升明显:仅2016年就新引进全职院士11名,接近过去几十年之和;国内高层次人才从2009年的1335人增加到目前的6592人,增长4.9倍;海外高层次人才从2012年的184人增加到目前的2542人,增长13.8倍。
深圳已拥有的5个诺奖得主科研机构均聚焦自然科学的前沿领域,都属于深圳战略新兴产业,也是全球未来科技发展的焦点。让实验室与深圳产业基础相结合,通过顶尖人才牵头破解源头创新难题,在个别领域真正登顶尖端,是不少诺奖得主来深后表达的愿景。
“我将和团队一道,将全球领先的激光照明技术带到深圳,进一步加速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加速创新成果产业化进程。”中村修二说,其领衔的中村修二激光照明实验室将在下一代照明技术领域开展前沿研究,实现源头创新。
2012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布莱恩·科比尔卡教授也表示,希望药物开发研究院能够聚集一大批才华横溢、创意无限的年轻科学家,共同研究受体解构生物学、计算与医疗化学、生理学、药物学等。
助力诺奖得主破解顶尖技术难题、发力源头创新,深圳底气何在?
对于新材料和新能源产业来说,深圳积淀了丰富的产业链配套资源和技术,电子元器件是这座城市的“起家”产业,培育了华为、比亚迪、光启、柔宇、光峰光电等出色的创新企业。而作为重要的半导体产业聚集地之一,深圳将以激光照明为代表的下一代照明技术作为创新的重点领域。
IT之外,深圳BT产业也同样耀眼——从2009年开始重点打造生物医药产业集群以来,深圳的生物产业规模在2016年突破了2000亿元,迈瑞、华大基因、碳云智能等企业的行业话语权越来越大。
引进尖端技术之后,促进新技术的产业化将成为深圳的另一大优势。上月底,由国际合成生物学产业化先驱、美国工程院院士杰·基斯林领衔的杰·基斯林实验室在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成立,其将结合深圳先进院团队的已有积累,促进中药资源的合成生物学创新开发与商业化。“不仅是源头创新、前沿科技诞生地,也是成果产业化之地,这是科学家们对深圳的期望。”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科比尔卡创新药物开发研究院执行院长朱宝亭说。
真正深入前沿发力源头创新
“诺奖得主科研机构所代表的高端人才引入意味着深圳要进入创新的真正前沿,在个别领域真正登顶尖端,发力源头创新。”一位观察人士如此表示。
在此背景下,今年深圳专门实施了创新“十大行动计划”,包括十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十大基础研究机构、十大诺贝尔奖科学家实验室、十大科技产业转型专项、十大海外创新中心、十大制造业创新中心、十大未来产业集聚区、十大人才工程等,涵盖了创新硬件、基础设施、人才引进、空间载体、产业布局等从创新源头到产业链上下游及配套服务的方方面面。
其中,布局十大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被外界解读为为深圳源头创新更换“发动机”。这一项中,深圳将力争在信息科学与安全、生命科学与健康等领域建设国家实验室,加快推进未来网络实验设施建设和深圳超算中心扩容,规划布局国家基因库二期、生物医学大数据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而在推进十大人才工程中,则将实施“院士引进工程”“创新领军人才集聚工程”“优秀大学毕业生引进计划”等,加大力度推进“千人计划”“孔雀计划”“双百苗圃计划”“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全年引进院士10名左右,孔雀团队30个以上,海外高层次人才400名以上。
除了建成5个诺奖得主科研机构外,美国旧金山海外创新中心、美国波士顿海外创新中心、美国西雅图海外创新中心、英国伦敦海外创新中心、法国伊夫林海外创新中心、以色列特拉维夫—海法海外创新中心、加拿大多伦多海外创新中心7个深圳海外创新中心已正式挂牌。
从一流科学家相继到访并在深建实验室,到苹果、ARM、高通、英特尔等国际巨头在深圳设立研发中心,再到腾讯、华为、柔宇、光启、大疆等本土知名公司拓展国际化布局……深圳正以全球化的视野,加速推动世界一流科技人才和创新资源流动,并以更优化的方式聚集和发挥顶尖人才的作用。
今年4月出版的英国知名刊物《经济学人》称,深圳正在改写世界创新规则、培育一批影响世界的创新型企业集群,并给与深圳了一个新称呼——“硅洲”(Silicon Delta):这里的各国企业家们,将培育出全新的产业。深圳正释放出产业转型升级的强大驱动力,成为创新皇冠上的明珠。(完)
题图:深圳格拉布斯研究院进驻南方科技大学。南方日报记者 鲁力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