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金融科技之一:“天使”还是“魔鬼”——金融科技热潮思辨(下篇)

聚焦金融科技之一:“天使”还是“魔鬼”——金融科技热潮思辨(下篇)

对ICO(首次代币发行)“博傻”乱象,中国监管层按下了终止键。ICO能快速解决区块链初创企业融资难题,但却由最初的融资之举渐变为投机甚至金融欺诈之所。监管层此举并不意味着在金融科技研究与应用方面裹足不前,同时,技术衍生出的利弊之争、创新与监管之间的权衡,加之金融自身的风险属性,使得金融变革之途引发更多思考。

 

【中美创新时报北京9月29日电】(记者刘云非 刘轶芳 许苏培)对ICO(首次代币发行)“博傻”乱象,中国监管层按下了终止键。ICO能快速解决区块链初创企业融资难题,但却由最初的融资之举渐变为投机甚至金融欺诈之所。监管层此举并不意味着在金融科技研究与应用方面裹足不前,同时,技术衍生出的利弊之争、创新与监管之间的权衡,加之金融自身的风险属性,使得金融变革之途引发更多思考。

有学者指出,从产品、服务到组织框架,从运营模式再到生态,金融正经历“颠覆性”变革,区块链技术带来的去中心化和去中介化特征重塑金融的中介职能与定位,甚至重构金融体系的基础设施,比如货币体系,这些都将金融科技引向更多未知领域。

一般认为,区块链技术提供一套全民共享的分布式记账簿,完整记录个人、企业日常交易数据等信息。通过共识协议和可编程的智能合约形式,将原本更多依赖个人信用实现的商业条款以数字密码形式进行自动执行,利用技术维护契约精神,健全全社会信用机制。

此外,区块链还作为一种全新的数字支付系统协助客户无需中间权威仲裁的点对点交互,在保证安全性的同时大大降低交易成本、提高汇款速度。对于跨境侨汇服务,环球银行间金融通信协会(SWIFT)会有高额“电讯费”和24个小时以上的延迟。世界银行表示,如果汇款手续费降低5个百分点,发展中国家每年将节省超过160亿美元。

但是,区块链技术本身也存在不少隐患。有专家指出,区块链交易中存在物理空间身份和数字身份(密钥)分离的实际情况,理论上其他人可通过窃取密码等方式执行区块链交易。

在人工智能领域,有业界人士表示,如果设计者开发的恶意智能投顾被采用,金融市场资产价格可能会出现异动。此外,依靠大数据反映的行为特征建立算法模型做出的自动信贷决策,有可能因算法模型的固有程式放大对弱势群体的偏见,系统性使某些群体陷于劣势,产生数据鸿沟加剧贫富分化。

根据美国国会下属政府问责局的分析,金融科技面临三大风险:网络和信息安全风险,分布式账户等新技术要求互联网上共享数据,风险敞口大,一旦发生网络故障、技术破译、黑客攻击,短时间内即能造成系统瘫痪;数据不准确或不全面、数据分析不当会导致营销决策、风险管理偏差,进而引发市场风险;过度技术依赖潜藏风险。

由此可见,道德、操作、信用以及流动性等风险,金融科技可能难以“脱敏”。美国金融科技领头羊借贷俱乐部凭借大数据风控技术风光无限,但一起贷款违规出售令其蒙羞。传统意义上的风险在金融科技领域仍可能重演。

鉴于金融自身风险属性,金融科技的发展也催生了监管科技(RegTech)。以英国推出的“监管沙盒”为例,在“监管沙盒”内,金融科技企业可测试创新的金融产品、服务、商业模式和营销方式;而监管者在保护消费者权益、严防风险外溢的前提下放宽监管规定,减少金融科技创新的规则障碍,鼓励更多的创新方案。

美联储理事布雷纳德表示,监管机构既要推动金融科技产品的创新以确保其发挥更大的社会公共效益,同时也需要确保金融科技产品的风险得到控制,尤其是在数据安全和消费者保护方面。

有专家指出,金融科技发展需要监管规范,原则导向监管在现阶段比规则导向监管更适合。原则导向易于明确底线,易于兼顾功能监管和行为监管,不囿于具体的机构和平台。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对金融科技而言,大胆创新、小心求证、智慧监管,也许是应有之义。(据新华社)


中美创新时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