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深科技创新走廊迈向“中国硅谷”

广深科技创新走廊迈向“中国硅谷”

9月22日召开的广东省委常委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了《广深科技创新走廊规划》,勾勒出一条创新驱动发展的路线图——以深圳、广州、东莞为主体架起的广深科技创新走廊,承载着改革开放近40年最优质的创新资源,是广东链接全球创新体系的门户。

 

【中美创新时报广州9月24日讯】(记者郑佳欣 骆骁骅 朱紫强 陈思勤)9月22日召开的广东省委常委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了《广深科技创新走廊规划》,勾勒出一条创新驱动发展的路线图——

以深圳、广州、东莞为主体架起的广深科技创新走廊,承载着改革开放近40年最优质的创新资源,是广东链接全球创新体系的门户。

由广深科技创新走廊延伸开去,创新要素的集聚将优化区域资源配置,加速珠江两岸创新经济带的形成,牵引珠三角自主创新示范区加快发展。

打造创新走廊核心引擎

纵观美国波士顿128公路创新走廊、加州101公路创新走廊、日本东京—横滨—筑波创新带的发展轨迹,一条创新发展路径逐渐明晰:知识经济时代,创新走廊日益成为科技创新要素及产业集聚的新空间组织方式。

广深科技创新走廊拥有成为全国创新驱动发展支撑载体的优质禀赋。以企业创新驱动为主要特征的穗莞深城市群,既是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核心腹地,也是目前国内规模较大、在世界具有重要影响的创新企业集群。2016年,三市地区生产总值4.6万亿元,以占珠三角21.7%的面积,创造了67.6%的生产总值。

多年来,创新资源不断向穗莞深一线聚集。深圳是科技巨头全球布局的关键节点,苹果、微软、英特尔、甲骨文等海外科技企业纷纷在深圳设立在华研发分部;广州是华南基础创新中心,集聚着大量高校、科研院所;东莞集聚着走廊内大批制造企业和工业园区,是创新技术转化的主要场所。

作为全省创新发展的强大引擎,广州、深圳、东莞三市正密集敲响创新鼓点,加快建设创新平台、创新载体,抢占未来发展的制高点。

在深圳,龙岗区坂田光启生产基地,超材料生产车间内机器忙碌运转,全球首条实现量产的超材料生产线在这里平稳运行。按照规划,到2020年,深圳要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材料产业集群,产业规模达2300亿元。

在广州,琶洲互联网创新集聚区吸引阿里巴巴、唯品会、腾讯等创新巨头扎堆,总部大楼拔地而起。通过大力完善“IAB”(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制药)、“NEM”(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的创新布局,广州正吸引全球创业者的目光。

在东莞,随着首个项目海域使用权证书的获批,滨海湾新区开发建设进入新阶段,它将与松山湖一起,引领东莞从“汗水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型。

从新载体、新平台的建设到新产业的加速崛起,广州、深圳、东莞正在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劲头,推动广深科技创新走廊起步开局,蹄疾步稳,全力托起广东发展的“创新脊梁”。

珠江两岸“拥抱”创新走廊

在广深科技创新走廊的外围,创新要素已经呈现出明显的环状组团式分布,加速形成创新密集带。随着广深科技创新走廊概念的提出,珠三角各市更加积极融入建设,加快谋划布局,努力成为走廊的延伸区与辐射带。

“我们要把佛山最好的一块地方拿出来,高标准规划,做好创新集聚区的建设。”佛山市负责人表示,为了更好对接广深科技创新走廊,佛山将集中整合禅城奇槎、南海三山、顺德北部片区等约93平方公里的范围,打造创新集聚区。

惠州潼湖湿地,鹭鸟纷飞,广东首个科技小镇正在这里加快建设。不同于传统产业园区,这里没有一家制造企业,却是智慧经济的聚集地,80家科技企业和科研机构将率先入驻。这里不仅将为科技企业提供保姆式的孵化条件,更把产业和生态有机结合,让人来鸟不走。

产业发展的行政藩篱正被打破,跨区域“牵手”频频上演。广深科技创新走廊的建设,带动珠三角自主创新示范区加快发展。

全球IT巨头思科公司将中国创新中心总部落子广州后,又马不停蹄布局惠州、打造潼湖科学城。思科大中华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陈仕炜表示:“希望在广州做一个智慧城市的样本,进而延伸到珠三角及其他华南城市。”

9月22日,广州市白云区和佛山市南海区两地达成共识,共谋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加强产业、交通、生态等方面的规划对接,共同打造广佛同城一体化协同发展示范区。

广深科技创新走廊涌出的创新热潮,同样在粤港澳大湾区奔腾涌动。在专家看来,这一创新规划将推动创新资源在创新走廊的辐射“线”上流动和共享,以“线”带动整个大湾区加快创新发展。“未来,广深科技创新走廊通过各种科技创新要素的深度融合,将带动周边区域建设发展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的新引擎、新动力。”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郭万达说。(完)


中美创新时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