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玉米主产区黑龙江,粮农们最近欣喜不已。“以后玉米不怕卖不出去了,国家鼓励燃料乙醇生产,帮我们解决了卖粮难的大问题。”黑龙江省肇东市玉米种植大户王涛说。
【中美创新时报北京9月14日电】(记者 任沁沁 王建)在中国玉米主产区黑龙江,粮农们最近欣喜不已。“以后玉米不怕卖不出去了,国家鼓励燃料乙醇生产,帮我们解决了卖粮难的大问题。”黑龙江省肇东市玉米种植大户王涛说。
王涛今年种了15亩玉米,他准备都卖给燃料乙醇生产企业,“只要质量达标,就能卖出一个好价钱”。
中国政府本周出台了《关于扩大生物燃料乙醇生产和推广使用车用乙醇汽油的实施方案》,明确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使用车用乙醇汽油,到2020年基本实现全覆盖。
燃料乙醇是联通农业、能源和环保的战略新兴产业。全球已有数十个国家推行燃料乙醇。2001年起,中国陆续在广西、内蒙古、山东、河南等地启动生物燃料乙醇试点。
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表示,生物燃料乙醇可以充当中国国内粮食供求的“调节器”和人畜不能食用粮食的“消纳池”,在不影响粮食生产力的情况下,有利于玉米去库存,推动农业供给侧改革。
近年来,中国粮食生产和储存中出现了一些新情况。2016年中国玉米的总产量2.2亿吨,库存大约2.3亿吨。三年以上的玉米就定义为陈化,陈化粮即使是做饲料原料也不行。
黑龙江省粮食局工业处副处长吴春甫说,从长远来看,扩大燃料乙醇生产有利于解决中国粮食结构性过剩,特别是玉米库存过剩及存储财政补贴成本大等问题。
据权威机构测算,中国每年产生的超期超标等粮食可支撑一定规模的生物燃料乙醇生产。
依托燃料乙醇产业发展,黑龙江已形成完整的玉米采购、加工、生产燃料乙醇的全产业链。目前全省燃料乙醇年产量达到40万吨,混配乙醇汽油达到300万吨以上,产业规模居中国前列。
燃料乙醇生产也为农民增收做出贡献。黑龙江生产燃料乙醇每年所需的120万吨玉米,都是由肇东周边200公里内区域的农民供应,涉及农户40余万户,年带动农民增收约1.6亿元。
肇东市粮食局局长汪震说,像燃料乙醇这样的粮食加工企业积极参与农业产业的资源配置,能够反向促进农业生产集约化,促进农村土地流转,推动农业技术革新,促进农民增收。
针对生物燃料乙醇产业“与人争粮”的问题,李国祥表示,现阶段生物燃料的主要原料玉米产量过剩,多余的库存需要消耗。
此外,中国国内每年可利用的秸秆和林业废弃物超过4亿吨,30%即可生产生物燃料乙醇2000万吨。这些都为扩大生物燃料乙醇生产消费和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可靠的原料保障。
联合国可持续能源倡议小组专家奥斯特米尔博士认为,对生物燃料和粮食安全之间关系的误解是影响燃料乙醇推广的障碍,新的政策工具将为加速发展生物燃料创造机会。
国际经验表明,发展生物燃料乙醇可以为大宗农产品建立长期、稳定、可控的加工转化渠道,提高国家对粮食市场的调控能力。
在生物燃料乙醇需求拉动下,过去40年时间里,美国玉米种植技术不断革新,产量由1.48亿吨增至3.53亿吨,燃料乙醇总产量超过4500万吨,没有出现玉米供需压力。
通过立法,车用乙醇汽油在美国应用已实现全覆盖,有效提高了能源安全水平,减少了机动车有害物质排放,年减排二氧化碳超过4350万吨,增加就业岗位40万个。
在全球能源短缺和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人们正在寻求一条在经济上可行、资源上可持续、能同时解决能源和环境双重问题的可持续发展道路。燃料乙醇在交通去碳化中起到关键性作用,乙醇汽油与纯汽油相比,减排超过50%。
截至目前,中国生物燃料乙醇年消费量近260万吨,产业规模居世界第三位。中国已有11省份全境和5省份部分地区试点推广乙醇汽油,消费量占同期全国汽油消费量1.2亿吨的1/5。
李国祥建议,为了防止出现“与人争粮”问题,必须对燃料乙醇生产进行严格监管、审批,一旦粮食出现紧张,必须禁止用玉米作为燃料乙醇的原料。(据新华社)
题图:今年7月,八五二农场玉米大田植保作业。张伟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