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中国)中国职业农民的“新营生”

(行走中国)中国职业农民的“新营生”

52岁的李争甲翻看着手机上的微信消息,手指由于粗糙缺少粘性,一个上拉的动作要重复两三次。这位皮肤黝黑的职业农民,新近当上了“田间大学”的老师。

 

【中美创新时报西安8月29日电】(记者沈虹冰  陈晨)52岁的李争甲翻看着手机上的微信消息,手指由于粗糙缺少粘性,一个上拉的动作要重复两三次。这位皮肤黝黑的职业农民,新近当上了“田间大学”的老师。

李争甲是土生土长的中国西北农民。今年春天,他来到家乡陕西省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的职业农民创业创新园担任技术总监,不仅负责336亩设施农业、400多个瓜果蔬菜品种的技术管理,同时负责为全国来这里学习种植技术的120多名“准职业农民”传授相关技术。

“我讲授的课程是西甜瓜种植、病虫害防治和果树修剪等,课堂就在蔬菜大棚里。”李争甲说,农业注重实践,“老师”和“学生”们在田间地头互通有无,也在“教学相长”。

曾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进修过两年的李争甲不仅会使用现代化的电教设备,在西甜瓜栽培技术上更是“手艺绝佳”。如今,李争甲最大的心愿,是把所学传授给更多农民,使他们尽快成长为新型职业农民,同时也为自己将来创业积累能力和人脉。

新型职业农民是指以农业为职业、具有相应的专业技能、收入主要来自农业生产经营并达到相当水平的现代农业从业者。中国农业部的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底,中国新型职业农民规模已达1272万人,较2010年增长55%。

李争甲所在的杨凌职业农民创业创新园今年刚刚建成。初秋时节,行走在园区内,130多座新型“智慧”大棚整齐排列,棚内郁郁青青、瓜果飘香,不时可见农民“学生”忙碌的身影。

33岁的贵州省紫云县农民岑乔兴是在园区内学习的“准职业农民”。今年春节刚过,打听到这里要发展蔬菜大棚、培训职业农民,他和40多名老乡坐着火车来到杨凌。曾在广东种植菜心多年的他,在同伴眼里早就是一名“行家里手”了。可在杨凌,全新的农业技术仍令他感到“不虚此行”。

“西农大的教授定期来给我们上课,讲如何科学育种、防病,这对我们很有用。”岑乔兴说,他和老乡们在园区内一边打工、一边“上学”,每月还有2000多元的收入。他盘算着一年“学业”期满拿到农艺师证书后,回到老家贵州发展设施农业,“大干一番”。

陕西勉县的农民杨成武已经在憧憬着“毕业”后的新生活了。从前只在老家种过油菜的他,正在园区内学习西瓜、甜瓜、草莓的种植技术。“专家手把手教,大棚里长出的西瓜甜度更高,每亩地收入能有1万元。等我学成了,也要回汉中搞大棚种植哩!”

中国现代农业近年来快速发展,掌握新技术、懂管理、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也有了更多“用武之地”。他们活跃在农业生产经营一线,愈发成为中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主导力量。按照“十三五”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发展规划,到2020年,中国新型职业农民总量将超过2000万人。

对越来越多的职业农民而言,技术的不断创新、国际交流的日趋频繁,是他们研究和发展的新课题。今年4月,中国(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杨凌片区挂牌成立,成为中国目前唯一的农业自贸片区。活跃在这里的新型职业农民,已悄然将目光投向了国际市场。

园区负责人马新世又有了“新营生”。他刚刚接待了一位德国客商,计划将园区产的猕猴桃、冬枣等20多种农产品出口到欧盟,这让他很是期待。“出口就得按照国际标准来操作,所以咱必须在标准化、无公害上下工夫。”

“农业要发展,就要培养热爱农业的职业农民,职业农民借助技术、管理和经营手段的更新,不断生产更安全、健康的农产品。”马新世说,他希望借助农业自贸区的便捷通道,把更多“安全、好吃、有营养”,同时符合国际标准的瓜果蔬菜卖到国外。(据新华社)

题图:李克强总理7月10日上午考察陕西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


中美创新时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