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见过十几吨的无人直升机吗?”——一家人工智能企业的圆梦故事
在2017世界机器人大会现场,一架标注着TD220的全国产化无人直升机停放在显眼位置,一位被媒体和观众重重包围的年轻人一遍遍讲解着这架无人机的性能,忙得连喝水的时间都没有。
【中美创新时报北京8月27日电】(记者季小波 李萌)在2017世界机器人大会现场,一架标注着TD220的全国产化无人直升机停放在显眼位置,一位被媒体和观众重重包围的年轻人一遍遍讲解着这架无人机的性能,忙得连喝水的时间都没有。
引起人们关注的这架无人机,来自北京中航智科技有限公司,这是一家由4位年轻人联合创办的创新企业。
2007年,26岁的田刚印和同学应邀为某单位购入的进口直升机研发飞行控制系统。研发成功后,该单位支付了他们30万元“巨资”作为购买费用。为了给对方开发票,田刚印“临时”成立了一个公司——这就是中航智的前身北京拓云海智能设备技术有限公司。
如今,中航智已成为业内知名的无人直升机研发设计和生产高新企业,多项核心技术处于全球领先水平。
在中国,人工智能和机器人产业进入高速发展期,很多创业创新企业趁势而为,乘风起舞。从4个年轻人的“草台班子”到拥有数百名员工、自有研发和生产基地、估值达150亿元的高精尖企业,中航智的凤凰涅槃历程,正是中国创新创业企业的一个缩影。
“在每个困难时刻,支撑我们走下去的,是飞天的梦想和不怕失败的勇气。”谈及创业历程,1982年出生的中航智创始人之一、副总裁王俊说。
2011年,他们遇到了人生第一个艰难的选择——是集中公司资金生产出TD220样机?还是把钱留在账上慢慢发展,等公司有钱了再把直升机造出来?4个人一商量:直接把飞机做出来,有了飞机不怕没钱。就这样,全球首款民用级共轴双旋翼无人直升机TD220面世首飞,并以设计合理、结构紧凑、有效载荷比高等优势获得高度评价。
飞机起飞了,公司却“穷”了,后续生产所需的人力、设备、场地、启动资金等都难以靠自己解决。恰在此时,北京市政府为他们提供了数千万元的资金支持。同时,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提供产业化场地,正是这一片场地,使中航智具备了小批量的试制能力。
2012年11月,中航智正式入驻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5年间,中航智借助政策优势,依托自身雄厚工业技术基础,实现了一次又一次的涅槃进化:2500平方米的研发生产基地扩容至1万余平方米的规模化生产基地;无人机的优秀性能引来全球数十家客户洽谈购买业务;在美国、欧盟、日本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申请多项基础发明专利;从量产300公斤量级的TD220到研发成功全球首家3吨量级无人直升机T333……
谈到T333,王俊说自己“又自豪又后怕”:“在国际市场多次考察后,我们认定当时备受青睐的1.5吨级无人机不够实用,所以我们下定决心研发3吨级的T333。”
从300公斤量级到3吨量级,王俊坦承这个步子迈得“有点大”。“砸进了公司所有研发力量和大量资金,承受着巨大压力,天天没日没夜攻关,有时候我们也骂自己是自讨苦吃。”即使现在已经研发成功,王俊一说起研发过程仍然“痛苦不堪”。
为什么中航智能够一步数个台阶地跨越式发展?王俊用两句话回答:“因为我们赶上了时代机遇,更因为我们是年青一代,不怕失败,我们的创业之路才刚刚开始。”
当问及中航智下一步的战略目标,王俊神秘一笑:“你见过十几吨的无人直升机吗?”(据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