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每个孩子都成为最好的自己”——中国一些学校探索“全人教育”

“让每个孩子都成为最好的自己”——中国一些学校探索“全人教育”

 课堂背古文,课后写作文,概括段落大意、阐述主人公性格特点,是中国公立小学语文课给人的普遍印象。杭州市天长小学语文老师蒋军晶,打破了这一固有印象。他带着学生将李白在不同时期和地区创作的诗歌,绘制成“李白远游图”,根据古诗词中色彩词语的使用,总结出古代诗歌常用的颜色搭配,把机械重复和记忆变成了对文学领域的探索。

 

【中美创新时报北京8月17日电】(戴林杰 刘伟)课堂背古文,课后写作文,概括段落大意、阐述主人公性格特点,是中国公立小学语文课给人的普遍印象。

杭州市天长小学语文老师蒋军晶,打破了这一固有印象。他带着学生将李白在不同时期和地区创作的诗歌,绘制成“李白远游图”,根据古诗词中色彩词语的使用,总结出古代诗歌常用的颜色搭配,把机械重复和记忆变成了对文学领域的探索。

蒋军晶说,在学科教学制下,语文很容易被肢解为零碎的知识,要让学生学好语文,学习应该发生在真实的读写环境中。“我们常常抱怨孩子是应试高手,缺少思考、探索、发现,但我们要反思是否提供了足够的环境让他们全面发展。”

他鼓励学生广泛阅读,曾向学生推荐美国畅销校园小说《兰德里校园报》,并希望他们“也能像书里的主人公一样办一份校园报”。

这个建议真的点燃了学生办报的愿望。四年级的陈晗和几个小伙伴创办了第一份校园报,以大家颇有怨言的校园午餐为主题,设计调查问卷、采访老师和同学,最终撰写了六篇新闻稿件。

看过报道后,校长与同学们见面,听取他们对午餐的建议。校园报的几位同学不仅获得了供餐公司“特供”的一个月试吃午餐,他们的创刊号还被学校博物馆收藏。

“这就是我们在学科内探索全人教育的意义。孩子们生活在真实的世界里,他们的学习应该与这个社会发生联系。”蒋军晶说,办报纸这件事让孩子们看到知识、理性和执行带给他们的力量。

美国教育学者隆·米勒提出的全人教育的理念认为,教育首先是立人,注重开发人的理智、情感、美感、创造力和精神潜能。

根据中国教育部发布的《2016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中国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有1.42亿。堆积如山的试卷和练习册曾是亿万中国学生的集体记忆。

自2011年教育部发布新大纲以来,中国公立学校获得了更多设立多样化课程的自由,越来越多的老师不再围绕高考指挥棒培养学生。《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

与语文课相比,数学课往往更容易采用“应试教育”模式。知识点的重复和大量的练习,是中国数学课堂的“标配”。但是,分数之外,数学学习的兴趣和能力培养更为重要。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的数学老师贲友林,在课堂上教授“角”,利用电视天线制作了“活动角”,将天线分开的角度固定,天线伸出,“边”则长,天线推入,“边”则短。“活动角”生动地向孩子们展示了角度大小与边长无关这一知识。

“活动角”还有升级版。在四年级的课堂上,贲友林给学生布置了一个周末作业:制作一个两条“边”可以伸缩、同时可以旋转的活动角。学生们的成果让贲友林惊喜。有的作品,粗吸管套细吸管,粗纸卷套细纸卷,有的是以两条“边”折叠的方式实现长短变化。一位同学说:“我知道道理,角的边是射线,射线是无限长的,可能画得长一些,可能画得短一些。所以,角的大小和边的长短没有关系。”

通过“教”到“学”的转变,贲友林让孩子们能够主动思考和交流,成为学习的设计者和创造者。

本周二,蒋军晶和贲友林因其在教学领域的创新,以及对孩子思考、实践整体能力的培养,获得由21世纪教育研究院和心平公益基金会共同主办的第三届“全人教育奖”提名奖。

“希望大众可以通过获奖人的故事了解一线教师的努力,感染更多老师加入,让每个孩子都成为最好的自己。”心平公益基金会秘书长伍松说。(据新华社)


中美创新时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