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虎队”后人在中国深耕养老产业
在中国东部,距离杭州30公里处的富阳区主干国道边的一处矮坡上,美籍犹太人马克·斯皮塔尔尼克的老年护养中心接收了一位失智老人。
【中美创新时报杭州8月11日电】(记者段菁菁 李妍 潘婷)在中国东部,距离杭州30公里处的富阳区主干国道边的一处矮坡上,美籍犹太人马克·斯皮塔尔尼克的老年护养中心接收了一位失智老人。
这是马克在中国介入养老行业10年后接收的第6位老人。他的老年护养中心2014年开始筹建,不久前刚营业。
年近六旬的马克说,他花了2年半时间研究确定要不要进入养老这个行业,然后用了4年融资、找地、审批,制定标准操作流程、培训系统、培训项目。
19年前,成长在纽约犹太社区的马克来到中国,所带家当除了10张特殊法庭律师资格证,还有父亲的遗物——一件二战时期的飞行员战服和授予“飞虎队”退伍军人的十字勋章。
马克的父亲李奥纳多·斯皮塔尔尼克是最后一批随陈纳德将军撤离中国战区的“飞虎队”队员。
“他常常跟我讲起他在一次执飞任务中遇袭,坠机在重庆后被救治的故事。”马克拿出父亲缝着“血符”的飞行员夹克,上面用中文注明父亲的姓名和身份。“父亲说,一旦飞行员不幸坠机或跳伞逃生,这道‘血符’可以帮助当地军民识别身份,并第一时间给予救助。”
父亲的经历让马克从小对中国产生了特殊的情感。上世纪80年代末,他的中国之旅始于北京,并开始学习中文。1998年,当他第二次来到中国,就留了下来。
21世纪前10年,担任医疗律师的马克在帮外资医院落地中国,考察本土医院盈利模式的过程中,开始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中国医院的病房里住满了失智、失能的慢性病患者?
在他看来,医院针对的应该是急性医疗,而慢性病有很多照顾方面的需求,其在医院里无法满足。
多次观察后,他发现这些患者长期住院是因为没有地方可去,传统养老院不但护理条件差,且只收治“没有收入、没有子女、没有自理能力”的“三无”老人。2007年,马克萌生了做营利性居家式养老服务的念头。
10年间,伴随“银发中国”而来的“银发经济”迅速崛起,且政府放宽外资准入鼓励发展养老服务业,以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这印证了马克当初选择的正确。
然而,由于经营理念不同、护理人员培训方式有别、护理方式尚不能被中国子女接受等诸多原因,水土不服成为外资养老机构普遍面临的一个难题。
“在美国,75岁的老人不认为自己已经老了,但是在中国就觉得自己比较老了,这个会影响到我们对待他们的方式。”马克说,中国养老行业发展迅速,但老年学几乎是空白的,如果完全照搬国外的护养模式、规章制度,在中国是不可能成功的。
马克和他的团队开始了漫长的“本土化”过程。为了避免风水上的忌讳,他们不断对美国设计师解释,为什么厕所设计在床对面在中国不合理;为了帮助非专业的保洁员和生活助理接受养护理念,他们重新编写简化培训资料,以让最基础岗位的员工也能一目了然;为了满足中国老人对饮食的高要求,他们不断调整菜单,一年内换了5个厨师。
谈及为何把养老机构瞄准中高端收入人群,马克说,中国中产阶级以上很多已经具备经济能力,希望父母能得到更好的照顾、活得更体面。
养老行业需要时间成本,但最大问题在于观念转变。马克说:“如何在‘老’的状态里保持生活质量和生命尊严,希望我们能为整个行业提出一些思考。”
如今,除了不断为工程和运营融资输血,马克主要忙于在国际养老学术界争取一席之位,让更多先进的养老理念在中国扎根。“最终能带动多少人、影响多少人很难判断,但让这栋有64个床位的楼住满老人,是我们努力的第一步。”马克说。(据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