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伴夕阳——中国公益组织帮助老年人缩小数字鸿沟

青春伴夕阳——中国公益组织帮助老年人缩小数字鸿沟

在位于北京东南部的安乐林社区活动室里,66岁的富桂玲和十几位老人,不停地滑动、点击或者摇晃手里的智能手机,时不时发出一阵笑声。

 

【中美创新时报北京8月8日电】(记者程露、宣力祺、褚怡)在位于北京东南部的安乐林社区活动室里,66岁的富桂玲和十几位老人,不停地滑动、点击或者摇晃手里的智能手机,时不时发出一阵笑声。

这是一堂由“夕阳再晨”公益组织和社区共同发起的科技课,致力于帮助老年人掌握当下流行的科技,学会使用智能手机等电子产品,打破与信息世界的隔膜。

“我的手机屏幕怎么变黑了?”富桂玲焦急地询问身旁的志愿者。

她不清楚什么是“锁屏”。半个月前,这个在北京珐琅厂工作了大半辈子的老人,得到了人生中第一部智能手机——一部她女儿淘汰的华为手机。

“我只会打电话和接电话。”她说。

在课上,富桂玲和她的邻居们学习了如何使用微信的一些功能,例如放大字体,使用“摇一摇”识别歌曲,以及创建微信群。

 被科技落下的一代

手机挂号、在线聊天、网上购物……这些年轻人习以为常的科技,对于中国2亿多老年人来说,却显得较为陌生。

通过政府购买和社会捐赠,“夕阳再晨”开发了许多课程,教授老年人如何用手机挂号,在网上买东西,使用微信与家人聊天,用图片和音乐制作视频等。每节课由一名讲师和数名志愿者共同辅导。

2011年,北京邮电大学的学生创办了“夕阳再晨”,至今已经服务了1.8万社区老年人,拥有3800余名志愿者,总服务时间约6.5万小时。

“这一切都始于我深爱的外婆。”联合创始人张佳鑫说。

27岁的张佳鑫出生在陕西省汉中市,从小被外婆带大。2008年到北京上大学以后,他只有通过视频聊天才能见到外婆。

张佳鑫说:“我一步一步教她如何视频通话,就像她小时候教我新知识一样。后来我意识到中国有很多像我外婆一样的老人,他们不会用电脑或者其他电子产品。所以我创立了夕阳再晨,希望科技让他们的晚年生活更加便利。”

中国民政部的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底,全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超过2.3亿,占总人口的16.7%。

在一些类似安乐林的社区里,老龄化进程已现端倪。安乐林社区有900多位老年人,约占总居民数的三分之一。

老年人面临许多挑战:视力衰退,记忆力减退,手指不灵活。这导致很多人被排除在科技世界以外。

“他们的晚年生活往往很单调。”“夕阳再晨”联合创始人罗旭说。23岁的罗旭正在北京邮电大学读研一。他认为,科技助老能够有效解决老龄化带来的一些问题,为老年人开启一个全新的社交圈。

退休后,富桂玲每天的生活就是早晨去天坛公园,然后买菜做饭,参加社区活动。

“不倒翁”是她给自己取的网名。她将网名和手机号码都贴在了手机后盖上。

“我女儿特别忙。她在我的手机里装了很多应用,但没时间教我。很多事情我都记不住,但是能学习新事物让我特别开心。”富桂玲说。

 夕阳能再晨

“夕阳再晨”的名字取自一句古诗:“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然而,在网络的世界里,“夕阳是绝对能够再晨的。”张佳鑫说。

61岁的张锦退休前是一名药剂师。骑共享单车、用手机理财以及制作视频都在她的学习清单上。

“我们这个年纪的人,特别怕和社会脱节,怕跟不上年轻人的步伐。所以看到有什么新鲜事儿我都想问问。”张锦道出了一些老年人的心态。

66岁的孙嘉弟所在的党支部共有76名党员。作为支部书记,他每到开会的时候,要一一打电话通知。

“70多个电话打起来很累。现在我学会了怎么建群,以后只要一按发送键,所有人就都能收到消息了,省了很多事儿。”他说。

“我们根据调研来安排课程。例如,老人们喜欢回忆过去,我们就教他们如何用手机应用软件保存老照片。”“夕阳再晨”讲师王向归说。22岁的王向归是北京邮电大学的一名大三学生。

对老年人来说,科技能够带来便利,也会带来风险。罗旭说,老年人是金融诈骗的主要目标,在拉近他们与科技的距离前,“夕阳再晨”都会开设一门预防网络诈骗的课程。

“夕阳再晨”将自己的经验和相关课程总结并出版了三本书。自7月起,它还录制了10门在线课程。

“我们的首要任务还是通过授课将老年人与科技联系起来。之后我们计划针对老年人关心的话题开设更多课程,比如遗产分配等。”罗旭说。

而王向归则指出了老年人来听课的另一个目的:“除了享受科技带来的便利之外,老人来这里还为了聊天,排解孤独。”

王向归的专业是信息工程。毕业后,他打算去互联网公司工作。

“到那个时候,或许我可以用另一种方式科技助老,比如研发更加适合老年人的科技产品。”他说。(据新华社)


中美创新时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