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创新时报

中关村智造大街打造中国智能制造创新引擎

从清华大学东门向南,一条仅380米长的街区,正成为中国智能制造产业的创新引擎。这就是中关村智造大街,也是中关村科学城主轴——中关村大街的延伸。

 

【中美创新时报北京7月27日电】(记者阳娜)从清华大学东门向南,一条仅380米长的街区,正成为中国智能制造产业的创新引擎。这就是中关村智造大街,也是中关村科学城主轴——中关村大街的延伸。

7月23日至27日,正值中关村科学城智能制造创新周,中关村智造大街各种项目路演、高端论坛、创客大赛等活动集中亮相。

去年7月23日,主打“硬科技”孵化的中关村智造大街开街,成为中国第一个围绕“智能制造+双创”建设的街区。

此后短短一年里,在中关村智造大街的3.2万平方米土地上,已围绕智能制造产业链关键环节聚集企业88家,入驻率超过95%。整体入驻企业及项目共计368个,新增发明专利1800多项。

业内人士认为,过去几十年来,中关村核心区一直走在中国科技创新最前沿,聚集了大量的创新要素,已形成了中国最齐全、最完整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在工业控制、人工智能与大数据、下一代互联网、集成电路等前沿技术领域都有前瞻布局。

中关村智造大街围绕智能制造产业生态,量身打造了“北斗七星”服务生态,包括敏捷制造、产品创意、技术研发、检验检测、产品中试、协同创新科技服务、市场推广等七大方面的平台化服务,帮助企业缩短硬件产品研发周期,降低产业化成本,加速市场化进度。

“我们现在做智能硬件产品遇到的最大困难,其实不是技术、融资等基础性的难题,而是硬件产品实验阶段的多次重复改进。”智联博众工程师张工说,“在这方面,智造大街给了我们最方便的条件。”

过去,创新企业如果要做一台机器人,不包括前期的软件与系统研发,仅仅是PCB板、模具、结构、测试环境等工作,就需要至少2-3个月时间;而现在,通过中关村智造大街的一站式中试基地,7天内就可以完成技术产品打样。

“就像在医院挂号一样,在系统中自由选择每一个服务参数,后台会有超过200个工程师帮企业24小时响应就诊。”中关村智造大街运营公司总经理程静说,“通过手机、PC等客户端,工程师直接进行线上指导。”

据不完全统计,仅中关村智造大街快制中心实验室一年的服务量就已达到了3000余次,日均完成智能硬件试验10余次;而“七星服务”上线还不足1年,已服务企业超过1万家次。

在中关村智造大街,不仅有MEMS传感器、量子点芯片、人工智能、工业大数据安全等核心产业,也集聚了消费级模块化机器人CellRobot、语义分析系统“深度好奇”、新一代微型双光子荧光显微镜等“高精尖”原创技术。

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教授程和平带领团队用3年时间攻克了“微型双光子显微成像”这项前沿技术,制成了可佩戴式微型双光子显微镜,戴在小动物身上就可以非常清晰地看到它的细胞、细胞器等,还将进一步进行技术和应用突破,外科医生将来在切割肿瘤时能很精准地判断肿瘤在哪儿、是否切干净。

程和平说:“作为最早一批入驻智造大街的团队之一,我们得到了资金、政策、技术路线等方面的支持。这里的生态环境很好地促进了企业成长,也给予了我们技术创新的信心。”

中关村智造大街还不断吸引国际创新资源。国际孵化器巨头“Plug and Play”去年引进以来,已累计投资孵化超过300家中国创业团队,并从美国硅谷、德国、俄罗斯等国家引进了超过100个科技项目。

为了更好地围绕创新链部署资金链,中关村智造大街与“Plug and Play中国总部”合作设立了总规模为3.5亿元的专注于国内外智能制造领域天使投资的双币基金。同时,北京海淀区联合社会资本发起设立总规模为10亿元的智能制造产业投资基金。(据新华社)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