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茶会友”:中国当代艺术家探索构建“茶生态空间”

“以茶会友”:中国当代艺术家探索构建“茶生态空间”

在北京798艺术区的巷子里,有一家装修风格独特的茶饮场所。这个名为“茶所”的地方,由6个当代艺术家共同创立,他们试图从共同的兴趣爱好出发,将当代艺术的创造力延伸进生活化的场域,以茶为沟通载体,构建一种属于当代人的茶生态生活方式。

 

【中美创新时报北京7月20日电】(记者程群)在北京798艺术区的巷子里,有一家装修风格独特的茶饮场所。这个名为“茶所”的地方,由6个当代艺术家共同创立,他们试图从共同的兴趣爱好出发,将当代艺术的创造力延伸进生活化的场域,以茶为沟通载体,构建一种属于当代人的茶生态生活方式。

 “既不刻意仿古,也不追求极简风”

在798艺术区陶瓷一街里,有一家用竹子作为外立面装饰的场所。一块写着“茶所”的牌子,表明这里提供茶饮服务。

从正门走入,一旁是用砖块堆成的假山,推开一扇具有时尚感的玻璃门,可以看到大厅里有几个客人正在边饮茶边谈事情。

欧阳昆仑是“茶所”6名联合创办人之一,拥有建筑师身份的他,是“茶所”整体装饰的主要设计者。

“我们都是一群茶的爱好者,其他几个人找到我谈,希望打造一个喝茶的地方时,我很感兴趣。”欧阳昆仑笑着说。当时他们提出了两个原则:一是不能刻意仿古;二是不刻意追求极简风格。

这两个原则来自于联合创办人鲍栋、焦雪雁等人的想法。鲍栋、焦雪雁是专业的策展人,对艺术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和感知。

“不刻意仿古,是因为如今太多茶室刻意仿古装修,但是我们认为喝茶内容更重要,形式的东西随着时代应该不断更新,我们希望茶所有自己的装修风格。”鲍栋说,“之所以不选择极简风格,是因为茶所仍是一个公共营业场所,是一个接地气的地方,需要与周边的环境相融。”

在欧阳昆仑的主导设计下,茶所里的两面隔断砖墙被敲掉,三室的空间布局变成了一个通透的大空间,两端相对独立的茶室呈现半开放状态。砖墙的圆弧线残留处并没有刻意修复,保留了原始的红砖和不规则棱角。

茶所大厅以木质装修为主,吧台以砖垒砌并加之以木板做台面,各类精致的茶器摆放整齐。最令人眼前一亮的是,大厅中间整齐悬挂的200多块长方形木牌,上面用刚劲的书法写上了不同的茶名,形成了一道独特风景。

欧阳昆仑在茶所建造手记如此写道:穿过00年代简易玻璃房进入60年代建构,地上60年代水磨石和混铺的80年代肉色瓷砖……希望“茶所”是茶生态,也是整个现实生态的切片。

“打造一个交流的生态空间”

在茶所的墙上,有一副写着“茶所”两个字书法作品。据介绍,这幅书法作品是由台湾茶室紫藤庐的负责人周渝题写。周渝对茶馆有着自己独特的认识,他认为,放在全球化的语境中,茶馆文化的独有性和不可复制性不言而喻。

“我们想表达的也有这种精神。”茶所联合创办人王光乐是一位画家,在他的眼中,茶所是一个交流的生态空间。

王光乐说,当初的想法就是打造一个共享场所,酒吧、咖啡馆都是选项之一,但最终觉得茶馆更适合。茶所售卖的茶叶种类很多,既有48元的亲民普洱茶、红茶、白茶,也有高达1000多元的豪华级老茶。

“我们和一般的茶馆售卖的方式不一样。一般的茶馆是按人数收费,我们按壶收费,有时四五个人来我们这,点一壶茶聊上几个小时,最便宜只要花48元。”王光乐说,茶所的目的是打造一个交流的生态空间,所以并不想从茶水上赚很多钱。

“从实际经营情况看,茶水这块一直是不赚钱的项目,我们的主要的收入来源是卖茶叶和周边商品。”王光乐说,茶所开业半年多来,目前只是收支平衡状态,但是很多艺术圈的朋友很喜欢来这里交流,这里也不定期开设艺术展。

在茶所内部一个半开放的包间里,墙上挂着三幅很有意思的画作,这组名为《茶乐》的画作是茶所联合创始人梁铨的作品,画中的元素是用茶渍在纸上进行表现,与茶所的整体装饰形成很好的呼应效果。

在茶所的展览柜中,有许多的铁壶、茶罐等老茶具。老茶道具来自茶所创始人多年的鉴赏收藏,有的新茶器则是茶所专门定制。

 “让人记住独特的茶之味”

据介绍,茶所入店销售的每款茶都必须通过6位创始人的盲选评比,并采取一票否决制度。他们的评选标准是,每款茶无论价格几何,都必须有令人一喝难忘的特点,让人记得住那口独特的茶之味。

“古代丝绸之路最初进行贸易,茶叶就是主要商品,茶是文化交流的载体。”王光乐说,茶,本是一片树叶,书籍记载神农氏曾把茶当做药用。但也正是这片小小的树叶,在历史长河中承载了丰富的文化。

在茶所创始人的眼中,茶是要品的。茶可以品味,可以品色,更可以品人,也许这也是茶所创始人共同试图探寻的一种“茶理”。(据新华社)


中美创新时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