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创新时报

(经济观察)中国加速拥抱“共享经济”

中国人生活正变得越来越富足,越来越多家庭已经从“物资紧缺型”过渡为“资源闲置型”。这催生了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共享经济,即利用共享闲置的物料、时间和服务来产生经济价值。

 

【中美创新时报北京7月19日电 】(记者王垚 王阳)山东济南居民毕茂华的退休生活今年“提速”了。

2005年从钢铁厂退休后,他每天都会从家骑半小时自行车到千佛山晨练。已经68岁的毕茂华说,过去,每次将自行车搬上搬下楼都让他累得够呛。

“怕被偷嘛,没办法。”他说,“不过现在好了,在孙子帮助下,我不仅学会了用微信,还能用手机骑楼下的‘小红车’了。”

他口中的“小红车”就是如今风靡中国多个城市的一款共享单车。

以共享单车为代表的共享经济在中国发展速度之快,让很多人感到吃惊,也让不少像毕茂华一样的人享受到了生活的便利。

中国人生活正变得越来越富足,越来越多家庭已经从“物资紧缺型”过渡为“资源闲置型”。这催生了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共享经济,即利用共享闲置的物料、时间和服务来产生经济价值。

2015年底,中国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而共享经济的出现为化解产能过剩和扩大有效供给提供了新的思路。

在共享单车的带动下,曾一度没落的中国自行车行业已焕发新生。大城市街上随处可见的共享单车甚至让毕茂华想起了中国作为“自行车王国”的那段历史。

中国曾经被称为“自行车王国”,自行车一度是人们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但随着城市化进程迅速推进,汽车乃至轨道交通开始取代自行车,使得自行车不再为人们所青睐。

据统计,截至2017年6月底,中国机动车保有量达3.04亿辆,其中汽车2.05亿辆,半年内机动车数量比去年底增加了938万辆。

年近古稀的毕茂华发现,共享单车的出现让自行车重新回到了邻居们的生活中。

虽然享受到了便利,但毕茂华并不十分了解又名“分享经济”的共享经济模式,不过他觉得这种新型出行方式“便宜、方便”。晨练路上一起骑“小红车”的年轻人多了,“很多孩子骑车上班了,锻炼身体,既方便了生活,又节省了资源”。

除了共享自行车和共享汽车外,中国创业者们还“脑洞大开”,深度挖掘这个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需求侧”,开发出了更多可以共享的服务,如住宿、篮球、充电宝等等。

《中国分享经济发展报告2017》显示,2016年中国分享经济市场交易额约为34520亿元,较上年增长103%。业内人士预测,按当前发展态势,未来几年中国分享经济将保持40%左右的高速增长。从2016年始,分享经济连续两年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北京大学社会学教授夏学銮说,共享经济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重塑人们的观念。

他说,社会公正有两个基本价值取向:一是共享,二是为每个人自由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表面上看似共享的只是单车、雨伞、充电宝等等小物件,但也引起了对其社会学意义的热烈讨论。

分析人士认为,面对新的经济形势,中国部分传统行业产能过剩与需求侧有效供给不足并存的问题日益凸显。

夏学銮说,共享经济理念受热捧是基于两种优势:闲置资源的社会化再利用,用户需求的个性化配置。而能否将“共享”和“经济”融合在一起,形成既节约社会成本又实现经济效益的发展模式,是未来共享经济发展的大课题。

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社会学系教授王忠武认为,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说,共享经济的分享意识让人们感觉它是一种新鲜事物、一种新的消费选择,也是一种公共空间改变的开始。

“中国正在进入共享经济时代,‘分享’为人们谋得福利的同时,还在人际间释放善意。”王忠武说,善意就像人际联结的催化剂,共享经济令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开始接纳与他人分享,推崇“共享主义”生活。(据新华社)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