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之前就住在这里一片低矮潮湿的瓦房里,如今棚户区改造让我们一家人住进了楼房,再也不用担心漏雨了。”在离壮乡首府南宁不远的广西—东盟经济技术开发区,当地居民陈玉妹说。
【中美创新时报南宁7月19日电】(记者覃星星 程群) “我之前就住在这里一片低矮潮湿的瓦房里,如今棚户区改造让我们一家人住进了楼房,再也不用担心漏雨了。”在离壮乡首府南宁不远的广西—东盟经济技术开发区,当地居民陈玉妹说。
得益于棚户区改造,如今实现“安居梦”的陈玉妹在天晴的傍晚都会到楼下的广场跳舞,放松身心。
棚户区改造这项旨在让亿万居民早日“出棚进楼”的工程既能改善民生,也可以有力拉动投资、促进消费,推动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过去8年,这项工程已使8000多万住房困难群众实现了安居,既改善了民生,也带动了有效投资消费和去库存。
棚户区改造受到群众普遍赞誉,其资金来源一直备受关注,也是工作难点。
记者从广西壮族自治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了解到,为进一步改善民生,广西调整2013-2017年棚户区改造规划,将原任务29.14万套上调至55.71万套,致力保障民生。如何筹措足够资金成为这项工作推进面临的一道瓶颈。
地方政府财力不足,监管政策约束,民间资本参与的意愿有限……面对这些困难,广西成立了棚改融资领导小组,积极完善棚户区改造自治区级融资平台建设,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
“广西发挥与国家开发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协作机制优势,通过自治区、设区市两级融资平台贷款模式,持续投放贷款资金,确保已授信或已签合同的棚户区改造项目资金需要。”自治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住房保障处处长于斌说。
记者从国开行广西分行获悉,该行坚持微利原则,为解决改造资金难题发挥了积极作用。
于斌表示,自治区政府对棚改贷款也高度重视,连续多次召开棚户区改造贷款协调会,提出限时办结和一次性告知制度,尽量优化流程,建立贷款审批快速通道,进一步加快棚户区改造资金使用率。
地处广西中部的合山曾是广西最大的煤炭生产基地,也是一个百年老矿区。2010年,当地启动规模庞大的棚户区改造,通过政府扶持和市场融资相结合的方式筹集4.5亿元棚户区改造资金。
“我老伴是这里的第三代矿工,以前我们住在上世纪50年代建造的泥瓦房里,一下雨泥巴就往下掉,常担心房子会垮掉。得益于棚户区改造,我和老伴告别住了30多年的破旧泥瓦房住上了楼房,没想到咱们一把年纪的老矿工也能实现安居梦。”在合山市光热小区,年逾60岁的潘幼蓝老人难掩激动。
广西在用好金融机构棚改专项贷款的同时,还积极开拓新的融资渠道,通过政府采购公共服务、PPP等模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公益性事业的投资和运营。
为加大对棚户区改造的支持力度,银监会已于2014年7月批准国家开发银行住宅金融事业部开业,以缓解棚户区改造相关工程建设的资金瓶颈制约。
近年来,中国许多省份都在棚改融资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广西只是其中的一个缩影。
在山东省,当地创新政府投融资体制机制,强化以信贷资金支持全省棚户区改造工作,2014至2016年累计获得银行授信逾2000亿元,发放贷款近1100亿元。
在四川省,当地推进“政策性金融+省级统筹+市县政府购买服务”的融资模式,完善国开行贷款省级统筹相关政策,争取政策性金融更大支持力度,以此确保市县棚改资金收支总体平衡、按期还贷。
2017年5月24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实施2018年到2020年3年棚改攻坚计划,再改造各类棚户区1500万套。
“此前棚改已将最容易推进、最迫切的地区全部完成。因此,未来三年将是难啃的‘硬骨头’,将是攻坚的三年。”于斌说。
“资金保障是棚户区改造的‘牛鼻子’。”广西壮族自治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厅长严世明说,“广西将进一步健全棚户区改造融资机制,千方百计克服资金不足瓶颈,努力帮助住房困难群体住进新房实现‘安居梦’。”(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