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绿科技”加速“出海”征途
从“借船出海”“拼船出海”到“造船出海”,国企、民企带着环保产品和技术让绿色成为“一带一路”上的新亮点,中国“绿色科技”正在加速“走出去”的步伐。
【中美创新时报上海7月4日电】(记者 周蕊)从“借船出海”“拼船出海”到“造船出海”,国企、民企带着环保产品和技术让绿色成为“一带一路”上的新亮点,中国“绿色科技”正在加速“走出去”的步伐。
核能作为清洁、安全、高效的新能源,是全球携手推进低碳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能源。中国核学会理事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冠兴4日在上海举行的第二十五届国际核工程大会上说,中国大陆在运核电机组规模位列世界第四位,在建核电机组规模位列第一位,核能在中国已进入规模化发展的新时期,中国正在成为核电发展的中心,将为全球核能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院长郑明光说,中国的核工业已经从能制造、能设计走向了能做出顶级设计的阶段,从以前的“求别人卖给你”变为“老外抢着要来买”。“考虑到核燃料运营、维修、退役等全产业链的贡献,一个核电站‘走出去’可以带动千亿人民币的产值,相当于出口100万辆桑塔纳汽车。”
中国与罗马尼亚、阿根廷分别签订了政府间核能合作协议,签署了中英政府间民用核能合作联合声明,与南非、土耳其、捷克、埃及、沙特等国家的核电合作也在积极推进。“中国核电技术和装备能进入审查标准更严格的发达国家,这不仅将提升我们在国际市场上的地位,也将反过来促进国内核能运营的高标准发展。” 郑明光说。
中国核工业集团副总经理俞培根说,该集团深耕“一带一路”国家,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核集团已成功在巴基斯坦建设了4台30万千瓦核电机组,目前正在巴基斯坦建设中国首个自主三代核电技术“华龙一号”在海外的首堆,为“华龙一号”在海外批量推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绿色科技“出海”,民企一样有担当。在阿斯塔纳世博会中国馆的“全球使命与伙伴”展区里,中国华信通过实物模型、AR技术和演示视频,展示了“降雾霾”和“吃淤泥”的两项“绿科技”,成为了正在进行的“上海活动周”上的亮点。
华信此次在哈萨克斯坦展示的AO脱硫脱硝协同技术可以脱除并固化工业烟气中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使工业烟气达到超低排放要求,有效降低空气中的PM2.5含量,减少雾霾。据介绍,这一技术适用于绝大多数锅炉,可广泛应用于发电、供暖、钢铁、焦化、水泥、玻璃化工等行业,特别是对含硫高的煤炭、焦炭都有非常好的近零处理效果。
华信展出的另一项技术则可以“吃淤泥”,有效治理淤泥对水环境的污染,还能将脱水后的污泥制作成混合燃料棒,用于锅炉、链条炉、煤粉炉电厂或供热企业,变废为宝,实现污泥治理的“资源化”。(据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