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中国高校科技成果交易会搭建产研对接平台
首届中国高校科技成果交易会22日在广东惠州举行,300所高校携带约1万项科技项目前来展示、交易,近3000家企业参会,开展产学研对接合作。智能驾驶辅助系统、静电纺丝纳米纤维装备等十大科技成果发布,同时,生物活性肽、人脸识别技术等十大技术需求招标。
【中美创新时报据新华社广州6月22日电】(记者郑天虹 王攀)首届中国高校科技成果交易会22日在广东惠州举行,300所高校携带约1万项科技项目前来展示、交易,近3000家企业参会,开展产学研对接合作。智能驾驶辅助系统、静电纺丝纳米纤维装备等十大科技成果发布,同时,生物活性肽、人脸识别技术等十大技术需求招标。
来参展的众多企业代表告诉记者,高校不缺少高科技研发成果,缺的是研发成果产业化,而很多企业正好缺乏研发实力,“科交会”正好提供了两者需求的对接平台。
在首届“科交会”北京大学展台前,长纤维增强热塑性复合材料研发技术吸引了不少企业前来洽谈。一位企业代表从手机里调出目前正在生产的复合材料,向北京大学研发团队说出了自己的“病症”:我们这个产品热塑性效果还是不够,还需要“软”一点,用你们这个技术可不可以解决我们的问题?
广东小乖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带来的智能婴儿床引起不少关注。公司营销总监钱继东告诉记者,这个产品是与上海交通大学机器人研究院合作的。通过引入人工智能技术,婴儿床也可以是妈妈的好助手,对婴儿的呼吸、体温、心跳等进行监测,实现智能安抚、远程看护、智能抓拍、娱乐早教等功能。
钱继东说,高校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企业结合市场需要设计出具体产品,我们经常一起研讨,并寻求长期合作。目前,我们决定在外科术后康复方面进行进一步合作,将把康复大数据上传到云盘,以此来实现更多人共享康复师的指导和帮助。
广州新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专注前沿医疗技术的研发与转化的企业。该企业副总经理杨习锋告诉记者,高校研发的很多成果都束之高阁,教授在做论文、做课题,没有精力做产品,他们对市场也缺乏了解,而我们就是帮助他们把实验室技术转化为工业化技术,加速产学研进程。
中国高校创投研究院秘书长、电子科技大学成都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陆川说,高校科技成果有三方:所有方、转化方和应用方,以前高校“一身兼三方”,转化成果成功率低;目前,高校以技术所有方与技术转化、资本方合作,采用的是技术+资本的模式,成果转化率提升。
陆川说,目前存在的瓶颈是,技术和资本两方有意愿,但难合作,因为交易的核心是价值观相同,但高校所持的是技术价值,资本方所持的是商业价值,两者不在一个体系,所以这种直接成果交易的效率还不尽如人意。现在,非常高兴地看到一些新型技术转化机构的介入,解决两者价值体系的差异问题,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模式从“独奏”到“二人转”再到“三足鼎立”。
广东省人民政府党组成员陈云贤认为,产学研有效结合有四种方式:第一种是以企业需求、问题为导向,高校“对症下药”解决问题;第二种是采取合作伙伴的方式,共同做某一项目,共同攻克某一科技难关;第三种是以股份制的方式,共同培养项目,形成企业,形成产业链条,股份合作在其中发挥作用;第四种是有能力的高校自己组建项目产业公司,自己运营,推广市场。
作为一个跨越产学鸿沟的探索性举措,在科交会上,惠州市与中国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宣布共同设立“蓝火产学研联合创新专项资金”,每年投入2000万元资助全国高校在惠州开展产业化合作项目,致力于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常态化,搭建起更具活力的中国高校创新成果转化平台。(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