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重大科技创新“井喷”不是威胁而是机遇
中国研究团队16日宣布,“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在国际上率先成功实现了千公里级的星地双向量子纠缠分发,在空间量子物理研究方面取得重大突破。这是中国重大科技创新的最新成果之一。
【中美创新时报据 新华社北京6月20日电】(新华社记者程群 周文其 周琳)中国研究团队16日宣布,“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在国际上率先成功实现了千公里级的星地双向量子纠缠分发,在空间量子物理研究方面取得重大突破。这是中国重大科技创新的最新成果之一。
中国还于15日成功发射首颗大型X射线天文卫星“慧眼”,并成功接收卫星的首轨数据。
稍早前,可燃冰成功开采、C919成功首飞、天舟一号与天宫二号交会对接、航母下水、深海科考进入万米时代、量子计算机问世。这些都是中国重大科技创新进入“井喷”状态的证据。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和康奈尔大学等机构日前联合发布2017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中国国际排名从2016年的25位升至22位,成为唯一进入前25名集团的中等收入国家。
受访专家指出,中国正积极融入和主动布局全球创新网络,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始终怀着包容开放的心态,中国重大科技创新对全球不是威胁,只会带来更多发展机遇。
“在全球化发展的浪潮中,没有一个国家能包揽所有技术,也不可能有全面的技术优势,这就需要创新合作。”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总经济师张永军说。
张永军认为,创新本质是鼓励竞争,在竞争的压力下,才能促进更多创新产生,为人们带来更好的技术和产品。另一方面,中国科技创新程度提高,可以和相关国家在更高水平上进行合作,努力实现共赢发展。
如今,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塑世界经济结构,创新要素开放性、流动性显著增强,中国科技创新发展正带动全球产业的发展。
张永军说,通过开展国际科技合作,中国解决了一系列技术瓶颈,并通过中外创新对话等机制增信释疑,为推动经济转型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国际环境。
统计显示,截至目前,中国已经与158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建立了科技合作关系,签订了111个政府间科技合作协定,加入了200多个政府间国际科技合作组织。
长期以来,中国在全球产业链分工中,依靠低廉的劳动力与原材料成本徘徊在价值链的下游。时下,中国正在加快培育新动能新业态,通过科技创新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不断提升高端产业链,由“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升级。
商务部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所副所长白明说,中国在价值链中的升级,将大大改善全球产业分工体系,为众多发展中国家带来机遇,“一带一路”即是伟大实践。
“一带一路”为共享科技创新机遇提供了重要纽带。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不久前在新闻发布会上说,科技合作是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大多数还是处于工业化初期。科技能够为解决“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共同面对的挑战和问题提供一些新的解决途径。
与此同时,中国与发达国家的科技合作也在不断提升。《中国制造2025》发布后,中国与一些国家开展了积极的交流合作。中德两国就“中国制造2025”与德国“工业4.0”建立了合作机制,在发展战略、智能制造标准化等方面进行了深入交流,推动了两国企业、研究机构、行业协会开展深度对接与合作。
作为一家国外通信行业公司,高通无线通信技术(中国)有限公司近年来与中国近40家中小创新企业开展投资合作。公司副总裁郭涛说:“中国通过中外企业的融通创新,共同塑造生态圈,实现中国创新经济的转型。只有创新才有未来,只有合作才能共赢。”
中国《“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指出,坚持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实施科技创新国际化战略,积极融入和主动布局全球创新网络,探索科技开放合作新模式、新路径、新体制,深度参与全球创新治理,促进创新资源双向开放和流动,全方位提升科技创新的国际化水平。
“中国科技创新发展将更加深入融入经济全球化,与国际产业结构调整与转移呼应,与全球价值链更紧密联系在一起。”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黄群慧说,任何一个国家的产业链都是从低端向中高端不断升级,不应把正常的市场竞争当做威胁。
多位业内人士认为,中国自主创新不仅不会威胁任何国家,而且有益于整个世界,将给世界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动能,并对主要经济体产生积极的影响,为世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和可持续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科技创新不应存在威胁论。中国科研体制国际化,让其他国家都了解中国在做什么,真正接轨国际,对于大家都是合作共赢的机遇。”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先进材料实验室教授赵东元说。(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