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天为何越来越眷顾珠三角?

±©Óê¹ýºóÔƶä·É¡£ 16ÈÕ£¬¾­¹ý×òÒ¹±©Ó꣬½ñÈÕÑò³ÇÌìÀ¶ÔÆ·É£¬¹ãÖÝÌìÆøδÀ´Á½ÈÕ¶àÔÆÌìÆøΪÖ÷¡£ÔÚ¶þɳµºÂÌÊ÷¡¢À¶Ìì¡¢°×Ôƹ¹³ÉÁ˽ñÈÕÃÀ¾°¡£ÄÏ·½ÈÕ±¨¼ÇÕß Íõ»Ô ÉãÓ°±¨µÀ

曾经,工厂林立、制造业发达是身处改革开放前沿的广东人引以为傲的资本,但由此产生的灰霾蔽日、污水横流让人们头痛不已;如今,当不少地方仍不时遭遇雾霾之苦时,广东的蓝天白云却越来越多。统计显示,在广东,灰霾天数从2007年的67天下降到2016年的29天。这一切,是怎么发生的?

【中美创新时报广州6月6日讯】曾经,工厂林立、制造业发达是身处改革开放前沿的广东人引以为傲的资本,但由此产生的灰霾蔽日、污水横流让人们头痛不已;如今,当不少地方仍不时遭遇雾霾之苦时,广东的蓝天白云却越来越多。

统计显示,在广东,灰霾天数从2007年的67天下降到2016年的29天。这一切,是怎么发生的?

环保纳入政绩遏制GDP冲动

广东是改革开放先行地,经济起步早、发展快,同时也因粗放式发展,环境遭到严重破坏。“早遇问题”让广东及早觉醒,启动了谋求可持续发展的环境质量改善计划。

以老百姓最为关注的空气为例,早在上世纪90年代,广东与香港联合开展“珠三角空气质素研究”。2009年,广东出台大气污染防治政府规章——《广东省珠江三角洲大气污染防治办法》,此后,又建成区域空气质量监测网络和区域空气质量监测重点实验室,并于2012年按照中国国家空气质量新标准开展PM2.5、臭氧等监测与实时发布。

持续坚守和努力换来了空气质量不断提高。2016年,广东空气质量指数达标率达92.7%。PM10、PM2.5年均浓度分别为48微克/立方米、32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5.9%。

环境治理倒逼绿色转型

在佛山高明顺成陶瓷公司生产车间,以往粉尘飞扬、污水横流的现象不再。记者看到,自动化生产线干净整洁,几辆除尘车来回穿梭清洗地面。

公司副总经理霍德炽是佛山陶瓷行业“洗牌”的见证人。“国家、省市对企业环保要求越来越严。这些年,能存活、发展好的企业,都是能在环保标准下积极谋求转型升级、提升竞争力的企业”。

近十年,顺成陶瓷经过了9次技术改造。第三方检测数据显示,该企业生产过程排放的废气中,颗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主要污染物排放大幅低于中国国家标准。

从努力符合国家标准到致力于以更高标准要求自己,超洁净排放正在成为珠三角不少城市和众多企业的追求。广东水网发达,黑臭水体较多。针对部分污染严重河流,广东省制定了严于中国国家标准的流域性污染物地方排放标准,并引导河流附近部分企业搬迁。

佛山海天调味食品公司从汾江河畔搬迁到离河流较远的高明区。搬迁后,企业并未降低环保标准,反而加大了环保投入。

“公司年产酱油在150万吨以上,通常每生产1吨产品,会产生3吨废水。如果直接排放,对环境的污染不可想象。”海天公司环保能源部门负责人叶燕桥说,企业投入4500万元自建废水处理站,经过自处理后达到标准的废水并不直排河流,而是经专管与市政污水管联通,进入城区污水处理厂进一步处理。

环保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领绿色发展

在珠三角,受资源环境约束趋紧制约,通过绿色转型谋发展,正在成为不少地方和企业的自觉追求,而环保治理也随之从粗放式向更精准、更精细转变。

水污染治理是广东环境治理的“老大难”。在技术层面,广东利用“无人船”等先进技术,开展茅洲河和练江沿河等重点河流排污口精准摸查,绘制沿河排污口分布图,并在此基础上实行“挂图作战、系统治水”。

在制度层面,广东省将淡水河和石马河流域污染整治列为重点,建立了跟踪督办的工作机制;今年广东在全省全面推行“河长制”,建立省、市、县、镇、村五级河长体系,由省政府主要领导担任省总河长。

从2006年起,广东开展环境信用评价活动,如今企业环境信用评价机制已趋完善。环保部门根据参评企业的环境行为信息确定信用等级,依次以绿牌、蓝牌、黄牌、红牌标示。而这一结果直接影响企业的银行征信,红牌企业将暂停信贷甚至退贷,对黄牌企业实施严格管理,而蓝绿牌企业则进入信贷绿色通道,并获得环保专项资金补助、评优等奖励。(欣华)

广州,从二沙岛望向珠江新城CBD,绿树、蓝天、白云构成一道美景。王辉 摄


中美创新时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