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产业在中国蓬勃兴起 资本盛宴下谨防泡沫

人工智能产业在中国蓬勃兴起   资本盛宴下谨防泡沫

 

中国知名企业华为日前宣布:已在5G、人工智能、VR/AR等前沿技术领域积极布局,致力于实现智能终端体验的跨越式提升。近两年,中国资本激烈角逐人工智能行业。巨头抢先布局,初创公司不断进场,诸多企业将业务与人工智能挂钩。

 

【中美创新时报讯】中国知名企业华为日前宣布:已在5G、人工智能、VR/AR等前沿技术领域积极布局,致力于实现智能终端体验的跨越式提升。

近两年,中国资本激烈角逐人工智能行业。巨头抢先布局,初创公司不断进场,诸多企业将业务与人工智能挂钩。

BAT(百度、阿里巴巴、腾讯)中国互联网“三巨头”领跑人工智能,百度于2016年启动“百度大脑”项目,2017年3月牵头成立深度学习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阿里巴巴正在启动“NASA”计划,腾讯成立AI Lab(人工智能实验室);互联网新贵滴滴、科大讯飞等深耕核心竞争领域;海尔等制造企业也加入大潮……

据统计,在2010年前,中国从事人工智能技术及服务的企业不到20家。到2016年,中国的人工智能企业有709家,涉及交通、制造、金融、医疗、教育、旅游、娱乐等领域。

业内人士分析,这样迅速增长的趋势,在近期的未来并不会减弱,还极有可能持续加速。

当前,一大批人工智能创业公司兴起,但同时也存在着同质化竞争、概念落地难、产品商业化难、投资回报率不对等、供需失衡等问题。

业内人士表示,人工智能所引领的产业集群有望成为未来经济新增长点,但关注热度导致的资本竞逐难免伴随着泡沫。尤其当人工智能被当做概念炒作,行业门槛降低,投资出现爆炸式泛滥和盲目跟风态势,缺乏实质技术性突破和市场导向时,泡沫更不可避免。

创新工场创始人李开复不久前表示,人工智能创业所需的人才、数据还有计算存储设备,都耗资不菲。“市场上做了很多伪人工智能的产品以及创造了很多伪需求,这对人工智能行业发展极其不利”。

他直言:“今天人工智能的投资和估值肯定泡沫化了。”

人工智能的发展需要技术突破,但技术的发展有一个成熟曲线,既需要资金的投入也需要较长时间的淬炼,考验投资者的能力、魄力、耐心。

业内人士一般将人工智能分为“强人工智能”和“弱人工智能”。前者指和人脑几乎完全相同的“真正的智能”,目前科技尚达不到这样的水平,研究多集中于“弱人工智能”方面,譬如语音识别和识图功能,仅在某一方面有限度地模拟了人脑的机制。

前微软亚洲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芮勇认为,或许在计算、记忆领域,人工智能将超过人类的表现,但是在人类擅长的想象力、创造力领域,人工智能还没有找到打开大门的钥匙。

即便是最热门的机器人产业,前景也并不可盲目乐观,同质化竞争带来的并不是技术层面的突破。OFweek行业研究中心统计数据显示,从盈利能力来看,机器人本体业务亏损面高达70%。

芮勇建议,理性看待人工智能行业,一步步踏实走,“距离人工智能技术改变日常生活还需要一段时间”。

人工智能公司“神策数据”CEO桑文锋认为,人工智能竞争是综合实力的竞争,不是某一个环节强大就行了,还要匹配服务体系、市场开拓能力、销售能力等。

在对人工智能行业有超高期望值的当下,专家建议,资本更需要理性地做出选择,排除噱头炒作,在技术层面上接轨全球,进一步拓宽现有技术应用场景,通过并购合作等方式整合提升。

此外,人工智能创业者应寻找有市场价值的产品作为技术突破点,寻找好商业模式促进技术发展与商业化成果转化;平衡基础研究、技术更迭和市场开发等环节的权重等。

即使人工智能目前的发展存在某种程度的虚假繁荣和泡沫,但其带来的该领域人才、技术等的虹吸效应,也将助推行业不断调整、前行,在全球人工智能发展和应用上创造更大价值,并对未来生活、生产产生颠覆性改变。

目前,一些人工智能技术已经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百度将人工智能相关技术运用于外卖配送调度,银行及部分第三方支付平台采用了人脸识别技术,智能语音翻译技术“抢”起了翻译和速记员的饭碗。

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电商行业物流系统,也在自动化智能化方面取得进展。近日,一段申通机器人系统分拣视频在网上“火”了,350个“穿戴”托盘的橙色机器人在地面有序穿梭,将一件件包裹运送到指定位置。据说,该系统可减少70%人工,已在义乌、天津、临沂三地的申通快递公司启用。

“找应用点,要落地。”人工智能公司“第四范式”CEO戴文渊看好医疗领域的机会,“如果能用人工智能给人拍片子,体检时癌症筛查成本大幅下降,可以让更多人更早发现疾病。”(新华社北京4月14日电 记者任沁沁 王晓洁 李云路)


中美创新时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