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部一个贫困县走出逾千名博士

中国西部一个贫困县走出逾千名博士

“熬了8年,再有几个月我就完成任务喽!”在一间十来平方米的租住房里,75岁的王翠花老奶奶一边忙活着给孙子做饭,一边对记者说。

 

【中美创新时报讯】“熬了8年,再有几个月我就完成任务喽!”在一间十来平方米的租住房里,75岁的王翠花老奶奶一边忙活着给孙子做饭,一边对记者说。

几十米之外的甘肃省会宁县第一中学,放学铃声响了,学生穿着蓝色的校服,潮水一般涌出校门,涌向王翠花住的这一片连片小院。

在会宁县城的几所高中附近,成百上千名来自会宁贫困农村的学生和家长长期租房居住,这里也因此被称为“求学村”。在“求学村”居住的家长以老人和妇女为主,她们的主要任务是给求学的孩子做饭。

来自会宁县柴门镇柴门村的王翠花老人承担这个任务已有8年。8年来,从乡镇到县城,她在学校周边住着租住房,先后把1个孙子和3个孙女送进了大中专院校的大门。这让她在四邻八乡备受尊敬。

“两个儿子在外打工赚钱,供孩子们上学花销,媳妇们在家种地。我年纪大了,就陪娃娃们读书,为了不再过贫苦日子,一家人都没闲着。”王翠花说。

会宁县是甘肃中部的贫困县,气候干旱,土地贫瘠,全县58.66万人口中,仍有8.77万贫困人口。

尽管不少人还过着贫苦的生活,但他们一直信奉“知识改变命运”,并为此执着地奋斗着。会宁人总结为“三苦精神”:孩子苦学,家长苦供,老师苦教。即便是在最贫困的家庭,也要腾出一个家庭劳动力来管孩子的教育。

2014年,会宁县中川镇建起了会宁南部几个乡镇最好的幼儿园——中川镇中心幼儿园。周围的村民闻讯赶来,把自己的孩子送进幼儿园。在这所幼儿园的周围,也形成了“求学村”。195名孩子中,有超过100名孩子的家长在镇上租房居住。

据教育部门统计,恢复高考以来,会宁县先后有10余万人通过高考走进了大中专院校的大门,其中有博士1100多人,硕士5500人。

在会宁县的沟壑梁峁间,到处有“大学生村”,在中川镇高庙村,记者问“村子里谁家出了大学生?”村民呵呵笑着答道:“这个数不清啦,谁家没有大学生我们倒能说清。”

高庙村下河滩社村民张瑞辛苦了十多年,把3个孩子都供到大学毕业,大儿子2016年拿到了博士学位。张瑞和妻子种着20多亩地,如今孩子上学欠下的账已还完,引洮工程二期正在不远的地方施工,洮河水马上就要上旱塬。眼下村上正在带领村民试着建蔬菜大棚,张瑞也琢磨着建两座。

张瑞一边和记者聊天,一边拿出大儿子寄回来的照片给记者看。照片上,一个青年穿着博士服,面庞清秀,意气风发。(新华社兰州4月1日电   记者聂建江、肖正强、范培珅)


中美创新时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