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自贸区瞄准中国内陆开放“规则之痛”

重庆自贸区瞄准中国内陆开放“规则之痛”

中国内河大港重庆果园港,“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两大国家战略在此交汇。这里有一张特殊的地图:“渝新欧”铁路横贯亚欧大陆,在果园港与长江相连。搭乘“渝新欧”而来的欧洲货物,可沿长江黄金水道直接出海。

 

【中美创新时报讯】中国内河大港重庆果园港,“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两大国家战略在此交汇。

这里有一张特殊的地图:“渝新欧”铁路横贯亚欧大陆,在果园港与长江相连。搭乘“渝新欧”而来的欧洲货物,可沿长江黄金水道直接出海。

1日,中国(重庆)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式挂牌运营。同时挂牌的还有河南、陕西、四川等6个自由贸易试验区。至此,中国的自贸区达到11个,分布于东、中、西部地区。

重庆市商务委副主任、自贸区办公室主任李谦表示,作为地处内陆的自贸区,重庆自贸区的最大特点就是,依托制度创新,激发重庆作为“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连接点的作用,其关键在于构建陆上贸易规则。

曾经,全球贸易长期处于“得海洋者得天下”的时代,奉行的是“海洋贸易规则”,导致广袤的内陆地区因区位劣势而沦为对外开放的“末梢”。

深居内陆的重庆即为典型代表。曾经,距出海口和边境线均2000多公里的重庆,产品出口要么向东、向南经沿海城市再“漂洋出海”,路途遥远,耗费时间太长,通过空运则费用极高。

6年前,“渝新欧”国际铁路大通道诞生,情况开始发生改变。依托重庆直达德国杜伊斯堡的“渝新欧”,重庆和周边省市的货物可借此直达欧洲,欧洲的货物也沿该通道直接进入中国西部市场,成本仅为空运的五分之一,时间只有海运的三分之一。

这是中国内陆地区开放发展的标志性事件。“渝新欧”开通之初,每年只能开行屈屈几十班。去年,“渝新欧”班列共双向开行420班,货源也已由最初的IT产品,拓展到汽车整车及零配件、咖啡豆、化妆品、啤酒、母婴用品等多个品类。

如今,“渝新欧”也早已不再是独苗,“郑欧”、“汉新欧”、“蓉欧快铁”、“义新欧”……中欧班列大家庭的成员越来越多,货运量也越来越大,奔跑着唤醒沉睡的古丝绸之路,引领着中国内陆地区从开放“末梢”变身开放“前沿”。

然而,多年以来形成的“海洋贸易规则”,却让中国内陆地区的开放发展仍饱受“规则之痛”。

实际上,重庆探索完善陆上贸易规则的步伐从未停止。例如,重庆与沿线国家沟通,实现了沿途海关监管互认;针对“渝新欧”沿途低温难题,重庆研发出特殊保温材料;还研发出集装箱卫星定位跟踪系统,解决了货物运输的安全问题;推动铁路合作组织禁止国际铁路运输邮包条文的废除,首次实现中欧班列运邮测试等。

但与此同时,仍有不少“规则之痛”制约着内陆地区的开放发展。李谦说,海运货单具有金融属性,可用于融资押汇,提升企业资金周转效率,而铁路货单却无法融资押汇,给企业资金周转带来很大困扰,也削弱了中欧班列相比海运的优势。而基础设施体系不健全,也导致企业成本增加。

此外,重庆依托“渝新欧”探索的铁、空、公、水多式联运,也面临着不同交通方式规则相互割裂的“最后一厘米”难题。由于铁路、公路、水路等不同运输方式的运单、载具等无法互认,关检的规则效率也各不相同,多式联运的制度成本高昂。

“重庆自贸区的设立,正是构建陆上贸易规则的绝佳契机。”李谦说,重庆自贸区拥有更大的政策创新空间,将进一步做大“渝新欧”的货运量,建立“硬件无缝衔接,软件规则统一”的多式联运物流体系。

同时,重庆自贸区还将与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释放“叠加效应”。两者实施的区域范围大部分重合,后者是通过提升物流联通化水平和投融资便利化水平,降低内陆地区发展的物流成本和融资成本难题。其前期的探索,如多式联运规则探索,境外投融资的便利化探索等将直接成为自贸区的组成部分,直接推动陆上贸易规则的最终形成。

“在此基础上,重庆自贸区将推进多项制度创新,打造行政高效、投资贸易便利、社会服务便捷的营商环境,推动重庆乃至西部的产业转型升级,增强辐射力,将为内陆开放和‘一带一路’注入新活力。”李谦说。(新华社重庆4月1日电    新华社记者栗建昌  张琴  赵宇飞)


中美创新时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