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今年可能告别“资本净输出国”

中国今年可能告别“资本净输出国”

去年第四季度以来,中国对外投资增速放缓,市场投资主体逐渐回归理性。专家分析认为,中国跨境资本流动正向均衡状态收敛,按照目前发展状态预测,中国今年可能告别“资本净输出国”。

 

【中美创新时报讯】去年第四季度以来,中国对外投资增速放缓,市场投资主体逐渐回归理性。专家分析认为,中国跨境资本流动正向均衡状态收敛,按照目前发展状态预测,中国今年可能告别“资本净输出国”。

中国商务部的数据显示,今年1至2月,中国境内投资者共对全球122个国家和地区的1475家境外企业进行了非金融类直接投资,累计实现投资924.2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52.8%。

 与此同时,中国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3860家;实际使用外资金额1386.8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2.3%。

“过去的几个月,中国对外投资增速下降,吸收外资超过对外投资,这是市场回归理性的表现。”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王碧珺说,作为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随着中国市场吸引力的增强,对外投资结构优化,在时隔两年之后,中国今年可能告别“资本净输出国”。

2015年,中国对外投资连续13年快速增长,超过吸收外资约100亿美元,首次成为资本净输出国。2016年,中国延续资本净输出的格局,逆差金额进一步扩大至500多亿美元。

  “这些年对外投资尽管发展势头良好,但存在虚火过旺、投机套利频发、市场秩序混乱等多重困扰。”复旦大学金融研究中心主任孙立坚说,有的企业开展非主业、非理性的大额对外投资,存在较大风险隐患。

 纵观近年来中国企业对外投资,可以看到不少非主业投资的身影:有的中国钢铁厂去买海外的影视公司,在中国开餐馆的公司到海外收购网游公司,还有一些中国企业在海外收购足球俱乐部。

更有甚者,有些企业借口境外收购,实施转移资产、套取外汇等违法违规行为。

 去年以来,中企海外并购市场泡沫化苗头和部分资本投机性外流势头,引起了中国监管部门的注意。

 监管部门表示,密切关注在房地产、酒店、影城、娱乐业、体育俱乐部等领域出现的一些非理性对外投资的倾向,以及大额非主业投资、有限合伙企业对外投资、“母小子大”、“快设快出”等类型对外投资中存在的风险隐患。

 为了引导对外投资健康有序发展,中国监管部门实施阶段性对外投资管理,加强投资活动的真实性审查,建立黑名单制度,完善国有企业对外投资审计,引导企业有序走出去。

 “中国的对外投资应重视技术、品牌和市场。一系列监管举措,使得对外投资市场秩序恢复理性。”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杨斌说,中国对外投资结构逐步脱虚向实,海外并购重组突出实体经济。

 数据显示,在总量同比下降的情况下,1至2月中国对实体经济和新兴产业的投资持续增长,其中对外投资主要流向制造业以及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同比分别增长1.6%和44.6%。

中资企业招商新能源集团投资的就是实体经济,今年1月底集团旗下的联合光伏集团有限公司完成收购6个英国太阳能发电站,总装机容量约82.4兆瓦。

招商新能源集团的海外收购是中国对外投资理性化的缩影。德勤全球中国服务部主席杨莹说,目前中国传统行业正积极进行技术和管理创新转型升级。在此背景下,中国企业以购买先进技术、成熟品牌和渠道为主要目的的“走出去”意愿强烈。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成为中国对外投资的重点。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不断给周边国家带来资金,同时也带来了丰富的经验和发展思路。今年1至2月,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41个国家有新增投资,合计非金融类直接投资17.9亿美元,比去年同期上升5.8个百分点。

招商新能源首席执行官李原说,公司未来将布局包括“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内的海外市场,持续加快“走出去”步伐,进一步加深并扩大与行业内国际先进企业合作力度。

在规范对外投资的同时,中国对境外资本的吸引力也在不断增强。不断完善的法律法规、日益增强的产业配套能力、巨大的市场潜力等,使中国保持在吸引外资方面的竞争力。更加开放的中国,正以积极的姿态和行动拥抱更加公平包容的全球化。

 “中国仍然是境外长期资本投资的具有竞争力、吸引力的重要目的地之一。”孙立坚说,中国鼓励长期资本进入,同时也要防范炒作性的短期游资干扰市场。“国家的适度监管,对企业来说也是一种保护。可以防止一些不成熟的项目在国际市场盲目碰壁甚至折戟。”(新华社北京3月24日电  新华社记者程群 刘雪 沈洋)


中美创新时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