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东,一些最新科技成果被越来越多地运用到农业领域,农产品质量不断提升。在粤北地区梅州市平远县,互联网技术已经应用在种茶上,小小手机便可管理千亩茶田。互联网、大数据、云平台等新技术的应用,提升了农产品的品质,提高了企业的品牌价值。
【中美创新时报讯】在广东,一些最新科技成果被越来越多地运用到农业领域,农产品质量不断提升。在粤北地区梅州市平远县,互联网技术已经应用在种茶上,小小手机便可管理千亩茶田。互联网、大数据、云平台等新技术的应用,提升了农产品的品质,提高了企业的品牌价值。
应用大数据管理提高茶苗成活率
2月20日,立春后的第一场雨降临在梅州大地。春雨贵如油,平远园山湖茶场的技术员沈子玉紧张地盯着手机里的实时降雨量数据。到了晚上,他忍不住把降雨量的数据截图发到了朋友圈,并配了这样的文字“今晚下的不是雨是钱,一个月没下过一场像样的雨,虽然吵得睡不着觉,当想着去年底新种的茶树,有这场雨真值。”
在被窝里就可以监控茶场的降雨量,这是园山湖茶场刚刚应用的大数据农眼系统。出身自广东凤凰山麓一制茶世家的沈子玉,非常熟悉品种选择、扦插栽培、摘茶遴选、制茶工艺等传统工艺,现在他每天琢磨手机里的农眼系统。
园山湖3000亩茶田的动静都在这手机中。在园山湖茶场上立着一根根三头六臂的“铁柱子”,它就是农眼系统的监测基站,分别由单晶硅太阳能板、风速风向仪、雨量计、百叶箱、高清摄像头、土壤传感器组成,监测信息通过物联网实时传输到云端,再从云端反馈到手机终端上。
2012年,园山湖的2万棵茶苗在种植后没有及时浇水,导致成活率不足四成,不仅损失了茶苗,且浪费了大量的人工成本。“应用了互联网新技术后,这样的情况不复存在。”沈子玉说,如最近将种植一批新品种,一调取资料马上得到数据:土壤湿度38%,空气湿度98%,“有这样的实时数据支撑,哪怕过了一个月后回过头来看,成活率仍可以保持在95%以上。”
农事精细耕作农民增收致富
华南农业大学教授、园艺学院副院长曹潘荣认为,传统的客家炒绿茶虽然质优,但知名度不高,主要是缺乏对传统加工工艺及品质形成的研究,不能形成独立的加工技术体系,缺少适应当今市场的创新产品。园山湖推动校企合作,包括应用最新的物联网技术,将有力提升梅州茶叶企业在种植、研发、创新和品牌打造等方面的能力,推动茶叶标准化、品牌化。
在互联网大数据的支撑下,63岁的王水华从园山湖所在地平远县石正镇下丰村的留守老人变成了茶场的产业工人,与他一起参与劳作的还有同村40多名留守老人和妇女。从看二十四节气进行劳作的传统,转变成了大数据指导下的精耕细作。对于如何应用大数据,他们在技术员的指导下总结出了新的顺口溜,“摘茶先看雨量,避雨水提品质;卖好茶看风向,东风起摘好茶;温湿定要留心,早安排作分类。”
平远县农业局副局长杨劲松介绍,通过应用新技术,可以提高种植的精细度,大幅降低成本,同时做出合理的农事安排。园山湖的农事安排更加精确,也吸引了下丰村更多劳动力的参与。提起园山湖对村民增收的带动作用,下丰村党支部书记凌小松满脸兴奋,“2013年村里人均年收入才6800多元,园山湖发展之后,基本上闲散的劳动力都会愿意来这里,人均年收入到2016年已经是9600元,今年肯定突破1万元。”
据悉,未来出产的园山湖茶叶将贴上追溯二维码。消费者打开手机扫一扫,茶场的视频、图文介绍,气候、土壤数据,每一次除草、灌溉记录,甚至实时监控图像都呈现在手机页面。
“品质提升了,消费者认可了,茶叶也就供不应求了。”平远县园山湖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凌志介绍,产品在春节前就已经脱销,许多经销商开始预订即将要上市的新产品。
杨劲松介绍,互联网+新茶农的创新,有利于解决在实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农产品绿色、安全和放心的问题。而信息化的远程监管、农产品的可视化追溯,都有利于农业朝着规模化、品牌化的方向发展。(李春江 汤凯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