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1亿人口为区域协同发展探索新路径

中国1亿人口为区域协同发展探索新路径

 

在中国首都及周边21.6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京津冀三地1亿多人口三年来为实现当代区域协同发展探索着新的路径。

 

【中美创新时报讯】在中国首都及周边21.6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京津冀三地1亿多人口三年来为实现当代区域协同发展探索着新的路径。

早春二月,记者再次见到了生活在京津冀交界处山区的河北省沥水沟村村民蔡金莲,49岁的她表示,三年前她对记者说的三个愿望都实现了——深井水通过自来水管道入户了,京津冀手机长途费、漫游费取消了,门前的路也要修了。而三年前,在这些最基础的生活方面,蔡金莲的村子却与1公里外的邻村存在巨大差距,因为那里属于北京市。

始于2014年2月26日的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中国为解决北京拥堵、雾霾等大城市病、平衡京津冀发展差异巨大、探索区域协同发展的一项重大国家战略。三年来,点滴变化发生在蔡金莲和京津冀1亿人口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

自2013年起备受关注的雾霾问题,在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机制下有所缓解。2016年,京津冀区域PM2.5平均浓度比2013年下降约33%,而除了空气之外,京津冀水环境治理的局面也实现了突破。

潘家口水库地处河北境内,却是天津的“大水缸”。十几年来,随着水库里网箱养鱼密度暴增,水质急剧恶化问题让流域水资源保护部门倍感头疼。然而,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下,潘家口水库正在全面清理网箱养鱼,津冀两地还探索建立引滦入津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机制。

经常往返于天津与河北涉县的刁洪旗和他的2万名“天铁”同事(天津天铁冶金集团有限公司,1969年起在涉县设立飞地,使用当地铁矿资源)回家的单程时间现在缩短了10小时,自2015年12月底,随着津保高铁的开通,他每次回家探亲都可以多待一天了。

三年来,中央和三地加快打造“轨道上的京津冀”,也加快实现各种交通方式互联互通。据河北省省委书记赵克志介绍,河北三年来打通了12条与京津的“断头路”“瓶颈路”共计1400余公里,津保城际、张唐铁路等建成通车,京张、石济、京沈高铁等建设加快推进,机场、港口建设取得积极进展。

产业的转移和升级是三地实现协同发展重要方面。2014至2016年,河北引进京津资金11041亿元,占全省同期引进省外资金的一半以上;天津引进京冀项目4856个、资金5226.74亿元,分别占全市的35.6%和44%;2016年,北京企业在天津、河北的投资认缴额分别为899亿元、1140亿元,分别增长26%、100%。

“来自北京、落户天津、服务河北!”这是中铁建金融租赁有限公司风控总监鲁旭对她们公司的概括,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背景下,她们来到中国融资租赁高地——天津东疆,利用当地的政策和服务,为集团在河北的各种项目开展融资租赁业务。

北京市市长蔡奇说,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关键环节和“牛鼻子”。三年来,北京以疏解非首都功能为工作导向,在疏解功能中谋发展,累计调整疏解动物园、大红门、天意等批发市场商户370余家,清理淘汰一般性制造业企业1300余家。2016年北京城六区常住人口实现了由升到降的拐点,比2015年下降3%。

目前,北京逐步加快城市副中心规划建设,2017年底前,北京市级各大机关及部分市属行政部门将率先启动搬迁。

“中央领导对京津冀协同发展提出的7点要求中,最难的也是最关键的就是要破除限制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的各种体制机制障碍,从这三年的实践看,三地以创新驱动实现了一些突破。”河北工业大学京津冀发展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张贵说。

若不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北京朗依制药有限公司沧州分公司经理冀伟伟一定不敢相信他们在河北沧州的公司可以生产出“北京药”。在北京市和河北省有关部门努力下,国家食药监总局于2016年7月批复同意京冀协同发展医药产业转移的异地监管措施,实现突破。

为进一步打破三省市“一亩三分地”思维定式,增强发展整体性,京津冀协同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编制了“十三五”时期京津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2016年1月印发实施。这是中国第一个跨省级行政区的“十三五”规划,为其他地区探索编制统一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提供借鉴,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2月4日,北京通州、天津武清、河北廊坊三地签署了《推进通武廊战略合作发展框架协议》,着力在区域协同合作体制机制创新方面下功夫、做文章,提出打破“一亩三分地”思维定式,率先实现协同发展。

天津市市委书记李鸿忠表示,“通武廊”地区可称作“小京津冀”,可以把一些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等方面的一体化改革放在这个地区来试验,成熟了再向整个京津冀地区推广。( 新华社天津2月25日电  记者李鲲  高博  孔祥鑫)


中美创新时报网